有人提车发现挡风玻璃上有“测试车”静电贴的残留痕迹,结果公司高层亲自下场道歉,还说“这种痕迹用湿毛巾就能擦掉”,听着像是小事一桩,但用户的照片和情绪把这事推上了热搜。
车主反映的是前挡风或后挡风玻璃上留下的静电贴隐性留痕,照片里能看到淡淡的贴痕,光线一照就显得特别明显,尤其是新车第一次上路时,谁不希望外观完好无瑕?
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微博上解释,工厂会随机抽检下线车辆进行静态评审,检验员便于识别会在车上贴静电贴,合格后再走下线流程,但静电贴会留下隐性痕迹;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转发并道歉,称已经对静电贴做了改良处理,后续抽检车辆不会再有同类情况。
表达方式里有两点很直白:一是公司承认存在抽检贴留痕的操作流程;二是明确给出了“解决办法”,即“通过湿毛巾可有效清除”。
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被反复引用,既有安抚意味,也让人质疑出厂质检流程的严谨性。
对车主来说,问题不仅是一个能擦掉的贴痕,而是出厂把控细节的信任问题。
新车出厂的外观细节往往被视为质量管理的直观体现,贴痕暴露出的,可能是抽检操作流程与最终质检标准之间的脱节。
厂方的应对步骤可以拆解为三个动作:解释原因(抽检流程存在贴标)、提供临时解决办法(湿毛巾清除)、承诺改进(对静电贴做改良)。
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事实:这是生产线上人为操作留下的可控问题,而不是不可避免的材料缺陷。
社交媒体放大了这个事件的影响。
车主上传的图片、评论区的质疑、以及媒体的跟进,把原本局限在生产线的一个小环节变成了全网讨论的话题。
消费者对细节的敏感度和品牌对舆论的反应速度在这件事上都被放大检视。
面对质疑,厂方同时给出了投诉和报料渠道:可以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可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这样的公开渠道在某种程度上是用透明度来缓解用户不满。
从另一个角度看,静电贴本身作为质检工具并无不妥,但贴法、贴点和后续清洁流程的标准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贴纸,背后关联的是检验流程、操作人员培训以及最终出厂检验的闭环机制。
车主的反应不只是对一块贴痕的愤怒,更多是对品牌承诺与出厂品质一致性的期待。
当企业在社交平台上直接回应并道歉,把操作细节公之于众,公众会继续关注改进是否彻底、流程是否更严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