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处于风口浪尖的小米,再一次成为舆论焦点。很不幸,这一次是相当大的负面新闻——小米汽车因安全隐患,大规模召回近12万辆车。
该事件释放出三个危险信号,雷军已无退路,小米汽车正面临自诞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1. 第一个危险信号:监管出手后的被动召回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的消息,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
9月1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显示,小米汽车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召回原因是,车辆智驾功能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国家标准,汽车产品召回编号,首字母表示缺陷类别:S是安全缺陷,E是环保缺陷;尾字母表示缺陷类别:V是主动召回,I是受调查影响召回,O是责令召回。
小米此次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对应缺陷类别为S,即安全缺陷;召回类型为I,即受调查影响召回。
这也意味着,小米汽车此次召回并非其主动召回,而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换而言之,小米汽车是在国家监管部门的压力之下才召回的。对比近期其他车企,一汽丰田(S2025M0124V)、小鹏汽(S2025M0142V)均为主动召回。
这说明,小米汽车没有丰田、小鹏老实和负责。
2. 第二个危险信号:小米成了典型负面清单
小米汽车此次召回的原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小米汽车3月29日那次影响深远的安徽高速事故。
那次事故中,小米SU7正是在开启智驾功能的情况下,遭遇高速施工修缮路段等特殊场景,最终惨烈事故发生,三位女大学生死亡。
事故发生之后,小米被汹涌的舆论和指责打懵了,而且还引来国家监管部门对智驾行业强监管。
近日,工信部更是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该新国标对智驾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7.5.8章节的“B类道路环境施工区域探测与响应能力试验”,其场景几乎1:1复刻了“3·29安徽小米SU7高速事故”现场。
目的就是为了让车企保障,其智驾技术必须在高速遭遇施工维修路段等特殊场景,也能保护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新国标的这一非常有针对性测试场景,几乎就是将小米高速事故列为典型负面清单,为整个行业设立了安全门槛。
3. 第三个危险信号:事故赔偿和雷军无退路
“3·29安徽小米SU7高速事故”之后,安徽省公安厅交管总队已指导属地公安机关开展事故调查。
不过快半年过去了,截至目前,尚未有进一步的官方消息公布。
而最近小米SU7大规模召回的具体原因——高速智驾在特殊场景存在安全隐患,与安徽小米高速事故的原因高度一致。
叠加征求意见的新国标又几乎复刻了其高速事故场景,这是不是就等于是在说明小米汽车官方应该为该事故负责呢?
当然,小米汽车应不应该为事故负责,应该赔偿多少钱,这都需要官方调查以及法院最终来界定,我们无从猜测。
然而,一旦最终认定小米汽车存在缺陷导致事故发生,需要负责和赔偿,赔偿的钱财虽然对小米来说是个小事,但是对其品牌形象却一个巨大的打击。
存在安全隐患且导致三人丧失的汽车,很多消费者肯定会望而生畏,对小米汽车的信心也许从此都会动摇。
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这对小米汽车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这个事故和召回警醒小米汽车,必须在追求爆款和销量的基因之上,注入对生命和安全的敬畏。产品必须以安全为基石,技术必须以责任为前提。
召回后OTA升级固然便捷,但它不能成为安全漏洞的“数字创可贴”。因为消费者不能以生命为代价,成为车企新技术的试错试验品。
雷军和他带领的小米汽车,已经没有退路了,必须在安全与创新、速度与质量方面作出原则性选择和实际行动。否则,雷军和小米就会被消费者彻底抛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