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1港元一股,巴菲特最后一次出手比亚迪的价格。
那天我盯着交易数据,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画面,不是老爷子数钞票,而是2008年那个穿着灰色西装、笑容腼腆的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挤在一群媒体中间解释电动车未来的样子。
十七年,从雪中送炭到挥手作别,这笔3890%的收益,看上去像个完美故事,可越想越觉得,它更像是一场成年礼。
时间往回拨,那是金融危机最冷的时候,比亚迪还只是“做电池起家、造车刚开张”的小厂。
芒格一句“他既是爱迪生又是比亚迪”,伯克希尔就砸下18亿港元,每股8块钱拿了10%股份。
这不仅仅是一堆数字——它相当于给了比亚迪一个全球通行证。
当时没有哪个国际资本真敢赌中国新能源,但巴菲特站台之后,就连盖茨都来帮忙捧场M6发布会,你说这信号有多猛。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比亚迪从那个时候一路杀进世界前列: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3.0,一套套拳法打下来,销量翻几十倍。
2024年上半年卖出去214.6万辆车,这个数字放在2008年的账本上简直像写错了一样;净利润155亿人民币,已经不是单纯活下来的问题,而是在定义行业规则。
可就在业务狂飙突进的时候,巴菲特开始减仓了。
第一次是在2022年8月24日,小心翼翼地抛掉133万股,还不忘挑个每股300港币上下的位置落袋为安,然后一点点把持仓比例压低到5%以下,好让市场别天天猜他下一步干嘛。
这种耐心和节奏感,很“巴菲特”。
很多人问,他是不看好了吗?
其实这事儿换位思考一下也简单:2008年的比亚迪,是潜力大但没人买账的小伙;现在它成了全球第一,中国市值千亿级的大佬,对伯克希尔这种喜欢“模糊而正确”空间的投资者来说,已经没什么未知惊喜了——你很优秀,但我该去找下一段恋情。
不过真正让我在意的是另一边,比亚迪对这个消息几乎零波澜。
“正常操作,谢谢陪伴。”
李云飞那句话,说得云淡风轻。
这背后透出来的是一种底气:17年前要靠别人撑腰才能走向世界,现在自己就是那个能拍桌子定价的人。
不管谁来谁走,都改不了咱们自己的节奏感。
说实话,这跟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转变特别像。
当初外资投我们,大部分看重的是便宜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如今,他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有技术、有品牌、有全球竞争力。
一批企业甚至跑到了赛道最前头,让曾经居高临下的人反过来研究我们的模式。
我觉得这是件挺微妙甚至带点讽刺意味的事儿——资本追逐机会无可厚非,但谁能想到,“被选中”的年代这么快就过去了?
当然,也有人阴阳怪气地解读:“是不是海外政治风险啊?”
、“难道担心出口受限吗?”
这些声音未必全无根据,不过如果你观察过去两年的新能源出口曲线,会发现欧洲、东南亚、中东市场增长势头依旧凶猛。
对于长期资金来说,如果真怕这些,他们早就撤退,不会等到今天才慢吞吞收尾。
所以与其说这是恐慌,不如理解为资产组合的一次自然呼吸。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点——这一清仓动作,其实可能帮比亚迪腾出了新的位置,让那些更愿意长线押注“中国制造”的资金接盘。
这些玩家眼光可能并不只盯着季度报表,更关心双碳政策、新能源渗透率以及产业链控制权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另一种升级迭代,只不过舞台从产品研发移到了资本结构层面。
想起前阵子聊新能源汽车圈,有朋友半开玩笑说:“以前提起自主品牌,总得先解释为什么值得买,现在直接问哪款性价比最高。”
这种语境变化,本身就是答案。
而且别忘了,还有更多类似故事正在发生,比如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悄悄布局海外工厂,小鹏蔚来也加速出海……有意思的是,这些公司似乎也越来越少用外国大佬站台取信,因为他们知道,用成绩单和用户口碑就够响亮。
所以,当大家津津乐道于38倍收益时,我反倒更期待几年后的续集。
如果有一天,我们讨论的不再是谁投中了哪家中国企业,而是哪家外国企业抢不到我们的供应链资源,那才是真的剧情反转。
而这一次,“股神”或许只是提前谢幕,把聚光灯留给主角继续发挥罢了。
至于接下来怎么演?
嗯,就看观众席上的我们,是想坐等彩蛋还是卷起袖子,下场参一脚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