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聊起电动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续航和充电。
确实,随着充电桩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找个地方给车充电好像已经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了。
按理说,车企们是不是可以稍微松口气,不用再为了那几十公里的续航里程而绞尽脑汁了?
可事实恰恰相反,你看像理想这样的公司,推出理想i8这么一款纯电大家伙,车身尺寸快赶上一辆小巴士了,重量也摆在那,却偏偏要在能耗和续航上跟自己较劲,甚至做到了一些比它小一圈的车型都羡慕的水平。
这就让人有点好奇了,在补能网络日益完善的今天,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
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宣传单上的数字更好看吗?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番对用户真实用车场景的深刻洞察。
要理解理想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得先跳出“续航焦虑”这个词本身。
过去大家担心续航,是因为充电桩少,充电慢,一旦车在半路没电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所以理想最早用增程技术,给你一块大电池再配个“充电宝”油箱,让你心里踏实。
但现在情况变了,理想自己都建了三千多座超充站,充电的便利性大大提升。
这时候,长续航解决的就不再是“能不能到”的生存问题,而是“想怎么到”的体验问题,是一种关乎自由和从容的选择权。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非常现实的场景:法定节假日,你开着车载着一家老小去外地旅游。
高速公路上,每个服务区的充电桩前都排着长龙。
如果你开的是一辆续航表现平平的车,可能每开两三百公里,你就得开始盘算着进服务区充电,你没有选择,只能被动地加入排队大军,全家人陪着你一起在服务区里焦急等待。
这种体验,相信很多电动车主都深有体会,旅途的好心情也因此大打折扣。
但如果你开的是理想i8这样一辆续航扎实的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你可以从容地路过排着长队的服务区,心里想着:“不急,我还能跑很远,下一个服务区人少我再充,甚至可以一口气开到目的地再找地方补能。”你看,从“必须在这里充”到“我可以选择在哪里充”,这种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感觉,是天差地别的。
它让电动车的长途旅行,真正摆脱了被续航里程束缚的窘迫。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长续航带来的安心感也是实实在在的。
比如临时有个急事需要出远门,你看一眼仪表盘,同样是剩下50%的电量,一辆标称续航500公里的车和一辆700公里的车,带给你的信心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者可能会让你心里一紧,下意识地先规划充电路线,而后者则让你有底气说走就走。
所以,理想i8追求低能耗和长续航,本质上是在为用户争取更多的自由、从容和确定性。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理想i8都付出了哪些努力呢?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想让车跑得远,最简单的办法不就是把电池做大点吗?
这个想法虽然直接,但其实是一种比较初级的思路,甚至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电池越大,车就越重。
车重了,为了保证安全和操控,车辆的悬架、刹车系统都得相应地加强,这又会增加重量。
更重的车身在行驶时,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克服惯性和轮胎的滚动阻力,结果就是能耗变得更高。
到头来,你费了半天劲增加的电池容量,很大一部分都被增加的重量给抵消了,续航里程的提升效率很低,而且成本还急剧上升,这显然不是最优解。
真正高明的做法,是通过系统性的技术创新,在整车的每一个环节去挖掘节能的潜力,让每一度电都能跑出更远的距离。
理想i8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它像一个精打细算的管家,从头到脚都在琢磨怎么“省电”。
首先就是和空气阻力作斗争。
当车速快起来之后,车辆大部分的能量都用来推开前方的空气了。
所以,理想i8在外观设计上做了非常大胆的尝试,把车身做得极其流畅,最终实现了0.218的极低风阻系数,这对于一辆体型庞大的SUV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不仅如此,它还装备了可以自动调节高度的空气悬架,在高速行驶时,车身会自动降低,像运动员一样俯下身子,进一步减少空气的阻力。
其次,在看不见的“内功”上,理想i8也下足了功夫。
它采用了目前主流的800V高压平台技术。
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把电压提高了,电流就能降低,这样一来,电在从电池输送到电机的过程中,因为电线发热而损失的能量就变少了。
为了让这个过程的效率更高,理想还自己研发了核心的功率芯片,这种芯片的开关速度更快,能量损耗更低。
甚至连驱动电机里的润滑油,他们都专门开发了低黏度的配方,目的就是在保证润滑效果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能让车辆的续航表现更稳定。
说到冬天,就不得不提理想i8的热管理系统。
电动车在冬天续航打折是普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电池怕冷,以及开暖风太费电。
理想i8的这套系统就非常聪明,它不像传统的电热丝那样傻乎乎地直接用电制热,而是像一台高效的空调一样,通过热泵技术,巧妙地把外界空气中、以及电机等部件产生的热量收集起来,转移到车内和电池需要的地方。
这就大大降低了冬季取暖的能耗。
比如在给电池进行超快充电时,电池会产生大量热量,系统又能高效地协同水冷和空调系统来给电池降温,保证充电速度和安全。
通过这一系列精细化的温度管理,理想i8在寒冷环境下的续航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最后,就连电池本身,理想也没有放过优化的机会。
他们通过改进电池内部的材料和化学体系,降低了电芯的内阻。
这就好比拓宽了能量流动的通道,让电能进出更顺畅,减少了内部的能量损耗。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最终都转化为了更长的续航里程。
当然,一辆车光跑得远还不够,补能的速度和便利性同样重要。
理想i8的长续航,是它解决用户焦虑的第一道防线,而它出色的5C超快充能力,以及那遍布各地的三千多座超充站,则是第二道、也是最坚实的保障。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让人安心的出行解决方案。
用户开着理想i8出门,既有长续航带来的从容,又有随时可以快速“回血”的底气,这才能真正做到告别里程焦虑。
这背后展现的,是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上不断深耕,并从用户最根本的需求出发,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强大能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