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喀什城东冷清的马路上,一辆崭新的奔驰E级孤零零停在路边。大灯偶尔闪烁,照亮沉默的4S店玻璃门——门上厚重的灰迹和“停止营业”通知招摇地阻挡着每一个试图进门的人。我想象那位奔驰车主站在门外,手里攥着保养手册,发动车钥匙的时候,从机械的金属触感里也能摸索出一点人情冷暖。毕竟,奔驰没动,心却凉了一截。
有朋友说起这事的时候眼底浮现一种“身陷绝地”的愤懑:“你知道吗?我去乌鲁木齐保养摩托,单程八百公里。奔驰车主得来回三千公里,路上住宾馆、吃几天灰,油费都能再买两只羊了——这可是只为做个保养。”在大部分中国城市,车主吐槽4S店服务慢、价格贵,而在新疆,能不能找到一家“还在人间营业”的4S店,本身就成了奢侈的盼头。
事件大致如此:喀什这家奔驰4S店不声不响地“姿态豪横”地倒闭跑路,把南疆的所有奔驰车主一脚踢回了久违的“流浪修车”人生。剩下的一家4S店,孤悬在30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地理上的灾难、本地的无助,加起来成了现实世界的黑色幽默。人均拥有奔驰,却难以拥有一次痛快的保养。
我理解一些人的愤怒,也能读出其中那点被地域和市场共同祭奠的无力感。新疆嘛,面积全国第一,人口却只占一小角。特斯拉、宝马、奔驰——无论金字招牌还是“创新科技”,在北疆体面地服务着大客户,而南疆的车主更多时候像被世界遗忘的亲戚。4S店选址看重人流和销量,人才、配件物流体系,也很难为几个分散的大客户专门配齐。
为什么南疆的奔驰“难上加难”——供需逻辑背后的账本,其实比任何玻璃门都冷。4S店要活下去,基本盘是那一城、那一片区的车主数量,只要销量撑不起配套人工、库存和场租,它就只能潇洒关门。某种程度上,当奔驰、宝马、保时捷,成了“必须忍耐地理成本”的消费品时,车主从消费者变成朝圣者。南北疆的奔驰车主,一个交钱买服务,一个交钱自证信仰。
我们这种职业敏感,总习惯透过表面再多问一句:第三方修理厂就能解决么?答案让人沮丧。奔驰保养的门槛不是会不会拧螺丝,关键是配件和设备。你把自家车送去路边修理铺做个小保养,下次轮到发动机、电子系统,修理师傅一边打电话找配件,一边刷视频学操作。这架势放在20年前或许还叫“手艺人创新”,可现在新车哪一台不靠码表、系统和密密麻麻的专用工具吃饭?一不小心,厂商还可能以“非官方维修”为理由,割掉你的保修资格。
奔驰售后的“上门服务”更像是一种礼仪性的自我安慰:通知贴得像电信诈骗短信,来的频率和时间点和哈雷彗星差不多,每次到本地都能掀起发朋友圈的热浪。可是车总会坏,问题不会看日历排队。比求神拜佛更难的,也许是等下一次流动技师大驾光临的时候自家正好故障。
这时候理智的声音难免刺耳:车企要挣钱,本地人口少,保有量低,4S店做下去是填无底洞——这话听懂了,却还想说一句,“用户不是靶子。”可以像别的品牌那样,授权本地技术过关的修理厂为官方合作网点,尤其在极端地理条件下,保修、配件、价格体系一体化落地——这总不比“让客户跨越一条山脉”更费劲吧?或者,本地能否建起那种微型的原厂认证服务点?不整大场面,至少能做基础保养、故障检测,让车主不用“击鼓传花”陪跑3000公里。
但这就像冷笑话:厂商习惯了处处精打细算,用户却想当然地认为,几十万买个奔驰,总该有个不折腾的归宿。现实是,新疆奔驰车主既不是VIP,也是无人问津的路人。厂商和市场比赛冷漠,最后热脸贴的是自己的钱包和脸面。
有时候朋友跟我吐槽这些事儿,我只好笑着摇头。“奔驰可以载你南北山河,却不能载你跨越服务鸿沟。”这是物质和地理带来的无形隔阂。职业久了,看得多、习惯了,心里常有点自嘲:我能帮你锁定事故现场的真凶,却解不了你家奔驰的保修难题,这算是“专业天花板”吧?
故事讲到这里,有时我还想反问:你愿意为了汽车售后服务跑3000公里么?还是宁可冒点风险,换个维修思路?其实,这不是技术的问题,不是管理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服务与地域公平”的哲学命题。在别处,汽车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新疆,汽车成了你与世界和厂家较量的一场赌博。
所以,你会怎么选?预知结果,还是先走一步?你说,这样的售后困境,还有解吗?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