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中,汽车及零部件贡献了78%,美国市场每卖出一辆日本车,车企就要倒贴一辆车的钱。 若美国再加征25%关税,这个曾撑起日本经济半边天的支柱产业恐将血流成河。
日本汽车产业是其经济的绝对核心
占日本工业产值的40%,创造了约10%的GDP。 它直接雇佣了超过560万人,占日本劳动力总数的8.3%,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数百万的就业岗位。
地方经济高度依赖车企,例如爱知县、静冈县等地区,汽车产业的税收和就业是当地的生存之本。
2024年,日本对美贸易顺差高达680亿美元,其中汽车及零部件就贡献了530亿美元,美国市场占日本汽车出口总量的30%。
日本汽车产业正陷入多重危机
最大的外部威胁来自美国可能加征的25%关税。 以一款3万美元的车型计算,每辆出口美国的日本车成本将增加7500美元,这使其价格优势彻底消失。
这可能导致日本车企年利润减少190亿美元,丰田的净利润或直接损失35%。 2025年的数据显示,日本对美汽车出口额已暴跌18%,丰田、本田等巨头已暂停向美国出口新车。
为规避关税,日本车企被迫加速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例如本田迁至俄亥俄州,丰田扩建印第安纳工厂,这进一步掏空了日本本土的制造业基础。
日本汽车业的困境更源于其战略误判和转型迟缓
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时,日本车企行动缓慢。 2023年全球电动车渗透率已突破18%,丰田、本田等日系品牌的电动车仅占其全球销量的1.2%。
日本曾长期执着于氢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其产业化进程缓慢,未能成为市场主流。 在关键的电池技术上,日本的固态电池量产已推迟至2030年,在动力电池领域已被中国和韩国企业拉开差距。
日本汽车在中国市场,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出现了严重溃败。 2025年上半年,日系车三大品牌(丰田、本田、日产)的在华合计销量同比下滑7%,其中本田更是同比暴跌24.2%,出现了连续17个月的负增长。
三菱汽车被迫关闭了其在中国的工厂。 日产汽车2024年第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暴跌52%。 消费者对日系车“省油耐用”的传统标签兴趣下降,转而更关注智能化配置,而日系车在这些新领域的布局明显滞后。
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变化
为了挽救市场颓势,日系车开始依赖中国技术,例如本田的新电动车型搭载了中国的DeepSeek服务,丰田的bZ7车型则搭载了华为的鸿蒙系统。
日本专家来华交流的技术人才近三年增长了40%,重点学习中国在AI等领域的应用。 中日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已从过去的“单向学习”转向了“双向塑造”。
中国汽车产业正迅猛崛起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585万辆,较2023年增长19%,将中日差距从87万辆拉大至164万辆。
中国已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汽车出口霸主。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出口汽车的单价突破2.8万美元,较三年前提升了32%,标志着“以价换量”时代的终结。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尤为耀眼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65%,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出口方面,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达到38%。 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整车平均续航里程接近500公里,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已实现量产应用。
动力电池技术全球领先,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上持续优化。 曾制约产业发展的车规级芯片瓶颈也取得重大突破,一辆电动车所需的1000余块芯片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采取了灵活的策略
例如在墨西哥,奇瑞iCar 03以1.59万美元的起售价登陆市场。 在欧洲,上汽MG4在英、法、德三国的累计销量突破了15万辆。
中国车企还在土耳其、匈牙利等地建设KD工厂(散件组装厂),成功规避欧盟10%的整车进口关税。
中国汽车的出口模式正从“产品出海”向“生态出海”进化,例如比亚迪建设墨西哥工厂,蔚来在匈牙利布局换电站网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