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

新能源车的市场,说热也热,说卷也卷,但八月这种所谓的“淡季”,居然还没冷场,简直像夏天开空调还嫌热,真是让人看不太懂哇。

你说,这市场到底是真火还是假装景气?是不是厂家搞把戏?产能是不是靴子落地,需求会不会突然消失?

带着这些大写的问号,咱今天就来刨刨这“淡季不淡”的新势头,揭一揭新能源车价格大战、结构换挡背后那点小九九。

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到底啥时候买最划算,会不会被厂家套路,能不能不掉队选到心仪小电马。

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有驾

咱先捋一捋数据。

8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卖了73.2万辆,看起来还行,但跟7月比略微掉了点儿,仅-1.8%,算是打个小踉跄。

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有驾

但你别只盯着数字,关键是结构变得灵活,各大厂商都在暗中调棋。

比如星愿这家伙,单月卖了4.6万,只能说A0级市场就是逆天,直接刷历史纪录。

这背后其实是吉利拼了命堆新架构、拉规模,啥GEA2.0,听起来就像游戏升级版本,核心是拼成本——人家BOM(说白了就是整车关键物料成本)硬生生降了8%。

你以为这就完了?Model Y来了个大掉头,环比砸到-18%,乍一看以为特斯拉出啥幺蛾子。

其实没啥悬念,除了高温放假,上海工厂8月一半还多车用来出口(52%啊,比上个月还多15个百分点),国内现车根本供应不过来。

优惠幅度也少些,回收到6k。

制造点饥饿营销,不错,一波操盘。

但需求这茬就这么让出去了。

你要寻思国内卖的少了,那要么海外出货,要么直接控产能。

说到下滑的,海鸥、小米SU7、Model 3都是波及,跌幅都能踩到-30%~

难兄难弟,怎么回事?说白了就是产能和需求没对上号。

以海鸥为例,比亚迪直接把天津工厂的10条产线,6条通通切去做“元UP出口版”,出口赚外汇去了,国内海鸥自然就不给力。

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有驾

小米那边也爽快承认,说自家“800V SiC”月产能差2000套,贵Max版想买得排队16周,晚上做梦都怕客户流失。

有一部分人转身就下了Model 3或者P7i的单,小米一脸苦笑:订单被截胡了,喝口凉水都塞牙缝。

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有驾

别急,还有问界M8。

一上市,唰唰地卖了两万多,这还是首月。

大型SUV市场里直接坐上第一把交椅。

家庭六座、华为智驾,俩buff叠加,直接坐地起价。

不过成本那一栏得打个问号,人家用的46kWh三元电池是欣旺达供的,成本比宁德时代理想L9那套高一些。

要是毛利撑不住?想挣大钱,得费点脑筋了。

别光被增长蒙了眼,真正走心还得细刨,“真景气”长啥样,“产能漂移”藏哪儿。

现在厂商玩得花,都喜欢用各种数据模型耍花样,季节修正也好,什么库存系数也罢,核心就是看“超额环比”,谁家涨得靠谱,谁家靠瞎晃悠。

先说星愿,正儿八经+42%,如果用模型修正,还是狠,+35%。

怎么做到的?吉利义乌二期7月底开张,单月产能从3万直冲5万。

再加上一顿4k终端优惠,市场需求蹭蹭往上窜。

简单明了:工厂铁打的,优惠真金白银,这波增量货真价实。

比亚迪元UP更是离谱,环比+46%,修正后+38%。

套路是啥?郑州工厂大量发右舵版跑泰国,一套到岸价只要11.8万人民币,国内分配直接降到1:1.2(出口:国内),现车有的是。

外加新一代CTB技术,四连杆后悬这个配置,压得哪吒X、Aion Y都喘不上气。

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有驾

手里有好牌,卖得也有理。

宏光MINIEV你别小瞧,涨幅16%虽不太炸眼,但可是青春版一上来卖3.58万,叠加广西、湖南给2k下乡补贴,谁能扛得住?

这年头,价格敏感度比天高,低价也能爆发弹性。

要论新面孔,海狮06EV属实不虚。

月销16,900台,刚进场就比同门海狮07EV高一筹。

比亚迪“双车战略”露峥嵘——06瞄准年轻族群,啥230kW后驱,零百加速6.7秒。

海豹EV短板被补齐,没基础销量照样能冲出重围。

过去玩一款爆到底,现在一招分兵,用户选择多了,市场蛋糕又大一圈。

不过咱得冷静。

很多人眼里增长就意味市场旺,其实未必。

像Model Y那种数据砸下来,不单单是高温放假,更是出口吃掉产能,留给国内的就是供不应求,厂家能淡然处之,反倒有底气把优惠收回去,一副你爱买不买的样。

而比亚迪元UP、星愿大涨,背后都是新工厂、新优惠,大手笔投放。

你要问,真需求强吗?看终端现车能不能秒清,用户有没有排队等车的热情,才算实打实。

至于海狮06EV这种新兵,上市刚好蹭了个市场空档,月销暴走,也不能说未来一定每月都这样。

说到这儿,估计有朋友要问,价格战还要疯多久?还能不能薅厂家几层皮?

照现在的劲头,2025年比拼绝对不就是在线看谁降得多,还得拼技术冗余,摸渠道下沉那点门道。

你别觉得车企就靠卷低价收割,其实10万元以下的车,玩命卷的是成本,比拼供应链能力,看谁能捡钢蹦。

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有驾

到20万元档位,技术成了胜负手,800V快充、激光雷达、智能驾驶,哪个不想整全套?

坐标往上,三十万左右买啥?这年头人们比的不再只是“开着爽不爽”,还得看服务到不到位,生态系统是不是稳,厂家能不能不断OTA更新,提供高阶体验。

普通消费者要想不撞坑,得把握住“季末冲量”和“改款清库”两个黄金窗口,也就是9月、11月,厂家冲一把量,拉清库存,该放血就放血,你狠心砍砍价,往底价下面再敲三五千,很现实。

借着地区补贴、库存剩余,别盲目冲动,看看“超额环比”这种真实数据,哪款车真有优惠,哪款车表面骚包,心里没戏,一清二楚。

不至于成了车市割韭菜的背景板,起码买回的车,技术还能打,保值率靠谱,后头用着也不窝火。

背后你会发现,这一波新能源换挡,不只是数字的堆砌。

厂家要活下去,得拼命降BOM(物料成本),大把测试新架构,搞新平台,争渠道、争规模。

一个月能推一堆新车型,产品周期像翻书一样快。

市场数据翻红,有的是靠出口拉升,有的是国内终端抢购。

你如果按过去那一套去琢磨什么“金九银十”,老老实实等大促,这年头可能早就被快捷键Ctrl+Alt+降价刷懵圈。

连小厂也敢跟头部猛卷,要么就打极致性价比,要么就抓细分市场,这点上学会识别信息,别被热闹迷花眼。

增量市场变成存量抢夺,明明折腾,暗里PK,大家都在琢磨下一个暴发点。

归根到底,新能源车价格战其实和菜场讨价还价差不多:谁家摊主能力强,谁能多让两块,谁就能多吆喝几声占个先机,老百姓实际买单的就是性价比。

但性价比外,别忘了技术保障与服务体验,车开五六年还能否立得住?软件更新跟不跟?容易不容易掉二手残值大坑?

新能源车淡季销量不减,价格战升级,技术服务成关键-有驾

这年头,买车选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更是长期“订阅”。

你选对了,有升级有保障,开得安心。

选错了?没几个月体验过气,贬值跟着来,那才叫真郁闷。

说到大数据、三维绞杀、超额环比,这些兴许听起来像金融术语。

可车市归根结底,不就是要你明白啥时候下手最合适,信息别被骗,优惠别白给?

官方、厂商、媒体各种渠道乱花渐欲迷人眼,想买新车也像在“狼人杀”现场找好人,信谁,不信谁,要花点心思判别。

只要掌握几个窗口:季末季初、改款到来前后,直接对着官方和终端比个价,再砍一点,有补贴拿更好。

看清库存“系数”,别冲高峰期、热门配置一窝蜂。

用数据说话,少被网红词条忽悠。

理性消费,选有底气、有保障的主流品牌。

你不是市场的韭菜,你是这场车市拼杀的玩家。

说到底,新能源汽车竞争每到一个阶段都像升级打怪。

成本“极限”是地板,但技术“内卷”没天花板,服务和生态更是铺天盖地。

厂家卷,消费者也得练炼金手指。

未来车市,卷的不是单一价格、配置,而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三个时代轮番上演。

看清趋势,选定时机,底气别被噱头收割,才不算白刷这场精彩大戏。

各位亲,这么一番分析,你觉得今年新能源车哪家车型最靠谱、哪台车让你心动?

你更在意价格、技术,还是服务?

欢迎在评论区来聊聊,车市乱战,大家都是玩家,说不定你的经历就是下个购车宝典!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