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粉丝问我,说她闺蜜买smart的那个店没了,自己现在心里很没谱,怕被割了韭菜,连根拔起。
我跟她说,朋友,你的感觉非常准。
当下的中国车市,已经不是什么红海蓝海了,这是一个修罗场,是黑暗森林。在这里,一个品牌活得好不好,看的不是它开了多少家店,而是它关了多少家。因为关店,意味着及时止损,意味着投资人脑子还清醒,知道打不过就跑。那些硬撑着的,才是真的坏了菜了。
所以,郑州核心商圈的smart前哨站关门大吉,这不是什么败退,这是投资人悟了,开窍了,不陪着主机厂一起做梦了。
这事儿的切入点特别有意思,核心商圈的门店。这地方在几年前,是所有新势力的耶路撒冷,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家挤破了头,花着一年七位数往上的租金,就为了在苹果店旁边,蹭一点赛博光环。那会儿的逻辑是,我不一定要卖车,但我必须让你看到我,让你觉得我很牛逼,让你觉得我跟那些在郊区开4S店的传统油车不是一个物种。
这是一种表演,一种行为艺术。
但现在,风向变了。当所有人都挤进商场的时候,商场就成了菜市场。尤其是现在这种行情,大家兜里都没钱,逛商场的核心需求是蹭空调和去B2吃饭。讲真,现在商场里除了吃饭和遛娃,真的没啥好逛的了,感觉都一个样。你把车摆在一楼,旁边就是卖炸鸡和烤肠的,这品牌调性还怎么维持?高端不了一点。
所以理想的销售小哥说,smart那店七八个月前就撤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投资人早就看明白了,在这儿杵着,就是个纯纯的大冤种。一个月卖不掉几十台“压缩包”,连电费都交不起。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多请两个销售,在汽车城里实打实地卖车。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残酷的真相。我去了趟郑州西边的汽车城,那里的smart店,怎么说呢?冷清得像是世界末日后的图书馆,三个销售,一个在玩手机,另外两个的眼神,透露出一种看破红尘的平静。
当我问到销量的时候,销售小哥非常坦诚,他说,我们店,一个月,就卖几台。
几台。
然后我查了下数据,郑州四家店,一个月总共卖了60台。
60台!
我必须重复这个数字,60台。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平均一个店一个月卖15台。这15台里面,还有一大部分是价格打到骨折的精灵#1。至于那个想走高端路线的精灵#5,一个月卖3台。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你这哪是卖车,你这是在搞行为艺术啊。
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现在的小米、蔚来、理想,它们在干什么?它们不是在跟你抢蛋糕,它们是在直接掀桌子,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它们用远超你想象的配置,用一个你根本无法理解的价格,把整个市场的规则全部打乱。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乐道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
在这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下,你smart还在玩什么?降价。精灵#1从19万降到15万。看起来很有诚意对吧?但问题是,你15万的版本,连液冷电池和热泵空调都没有,给个自适应巡航都跟天大的恩赐一样。这简直就是诈骗!隔壁七八万的国产电车,配置拉出来能让你当场做个PPT。
你以为消费者傻吗?消费者比猴都精。他们知道,你这不叫降价,这叫减配减到姥姥家了。你这不是想卖车,你这是在侮辱我的智商。
所以你看,这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一个恶性循环。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还挺喜欢smart这个牌子的。当年在奔驰旗下的时候,它就是个玩具,是个奢侈品。买它的人,不是为了代步,是为了彰显一种“我很有钱,而且我很有品味”的态度。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它的不实用。
但吉利接手后,一切都变了。吉利想把它打造成一个走量的、年轻人的、智能的电动小车。这个想法没错,但问题在于,你把一个玄学品牌,强行拉到物理世界,它的“道”就破了。
它以前的信徒,那些追求品牌玄学的人,一看,哟,这货现在开始讲性价比了?俗了,不爱了。而那些真正追求性价比的年轻人,一看配置单,乐了,这什么工业垃圾,机你太美,转身就去隔壁提了比亚迪。
于是,smart就卡在了中间,高不成低不就。它就像一个修仙者,本来修的是太上忘情诀,讲究一个无情无欲,逼格拉满。结果半路改修了欢喜禅,想接点地气,结果发现,凡人嫌他不够骚,仙人嫌他太低俗。两头不讨好,直接走火入魔。
品牌知名度没打出去,产品力又跟不上。这就导致销量上不去,销量上不去,研发就没钱,研发没钱,新产品就更没戏。这是一个死循环,除非有天降猛男,拿着无限的钞票进来强行输血,否则就是慢慢等死。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现实比我的比喻还要魔幻。
现在的新能源市场,哪是在比技术?是在比谁更颠,谁更疯。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这就是最真实的中国路况,是任何AI都算不出来的“混沌算法”。你smart连个像样的智能辅助驾驶都没有,你凭什么在这个修罗场里活下来?凭你那个奔驰标吗?
哦对,说到奔驰,这才是最骚的操作。smart现在还在拼命强调自己的“奔驰基因”,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玩意儿现在就是个吉利。这就好比一个被逐出师门的弟子,还在外面打着师傅的旗号招摇撞骗,这就很尴尬了。同行看了也得傻。
所以,你看懂了吗?郑州一个月卖60台,这根本不是什么经营问题,这是一个品牌的“信仰崩塌”。它试图用理性的方式,去讨好一个非理性的市场。它试图讲道理,但它的对手们,早就开始发疯了。
所以smart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它不够贵,不够不讲道理。它忘了,有些人买车,真的不是为了开车。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