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当年收购力帆资质,可不是买个牌照那么简单,这是它正式 “脱壳” 的第一步:从靠别人兜底到自己掌握主动权。
不是理想一家犯愁,新造车想拿生产资质比登天还难。国家早在2017年就暂停了新造车项目批复,想正经申请资质,得满足一堆苛刻条件,没几家能达标。那怎么办?要么找传统车企代工,要么花钱买现成的“壳”。
蔚来早期靠江淮代工,车屁股上挂着江淮的标,明明是三四十万的高端车,总被人调侃“高端定位配低端代工标”,后来还出过“生锈门”,跟代工厂的协调问题不少;小鹏最初找海马代工,初期也因为生产把控没跟上,小毛病不断。说白了,代工就是看别人脸色,质量、产能都没法完全自己说了算,这对想长期做品牌的新势力来说,就是个定时炸弹。
理想创始人李想从一开始就不认同代工,他知道要想长久,必须有自己的“壳”:生产资质和工厂,这是理想“脱壳”的大前提。
2018年那时,力帆汽车的净资产才161.05万元,结果理想花6.5亿买了它100%股权,当时不少人说理想是冤大头,花冤枉钱。但我们看看同行就知道,这钱花得其实挺值。
威马当年买大连黄海的资质,花了11.8亿;拜腾接盘一汽华利,表面1块钱收购,实际要扛8.55亿债务和职工薪酬。对比下来,理想这6.5亿不仅拿到了「6字头生产资质」:能造新能源轿车、SUV、商用车,啥车型都能覆盖,还跟力帆签了战略合作,增程式动力技术、车载人机交互系统这些核心东西都能共享,等于买一送一。
与此同时,当时理想ONE已经箭在弦上,2019年就要交付,要是没自己的资质,要么代工延误交付,要么质量把控出问题前期的研发和市场铺垫就全白费了。李想当时说“肯定不用代工,要自己生产”,这话不是吹牛,是真的看透了代工的坑。小小认为,这6.5亿是理想最关键的一笔投资,没这步“脱壳”,就没有后来的理想ONE爆火。
拿到资质后,理想马上把重心放在常州工厂。那时特斯拉刚经历过Model3的交付混乱,生产线老出问题,用户等车等得骂娘。理想吸取了教训,给工厂留了18个月的实验周期,比特斯拉多了快一倍,四大工艺全自己把控,还专门培训新工人,就怕产能爬坡出问题。
2020年,理想ONE交付了3.26万辆,没出大的质量问题,用户口碑一下子就起来了。要知道,理想ONE的目标用户是家庭用户,这群人最在意的就是稳定:续航稳定、质量稳定、服务稳定。要是当时还靠代工,一旦出现像蔚来ES8那样的“生锈门”,家庭用户肯定不买账,理想的招牌就砸了。说实话,常州工厂的顺利投产,才是理想“脱壳”后真正站稳脚跟的标志,从“有资质”变成了“能稳定生产好车”。
解决了生产问题,理想又面临新的“壳”:路线争议。当时行业里都在吹纯电是未来,不少人骂理想的增程技术“落后”“脱裤子放屁”,说这是过渡技术,走不远。
但理想没被这些声音带偏,反而盯着家庭用户的真实痛点:续航焦虑。那时充电桩还没现在这么普及,纯电车跑长途,一家人在路上找充电桩的滋味太难受了。增程刚好解决这个问题,市区用电省钱,长途用油不焦虑,这不就是家庭用户最需要的吗?理想L系列后来卖爆,2024年全年交付50.05万辆,同比增33%,就证明理想抓对了用户。
有人说理想是“投机取巧”,但我想说,做产品不是比谁技术更先进,是比谁更懂用户。理想这步“脱壳”,是从“跟着行业走”变成“跟着用户走”,摆脱了对“纯电正确”的路线依赖,这比单纯的技术突破更重要。
2024年理想推了纯电MPV MEGA,2025年又计划出纯电SUV i8和i6,要在20-30万价格带跟特斯拉Model Y、小米SU7硬碰硬。这说明理想又在“脱壳”:从“增程专家”变成“增程+纯电双轮驱动”,要换更大的“壳”。
这次“脱壳”难度不小,纯电市场比增程卷多了。特斯拉Model Y月销稳定在5万辆以上,小米SU7一上市就卖爆,比亚迪汉更是常年霸榜。但理想有底气,截至2025年一季度,它的现金储备有1107亿,还连续十个季度盈利,比不少新势力的财务状况稳多了。而且理想没光靠卖车,还在搞Mind GPT3.0提升智能化,建自己的充电网络,这些都是为了在纯电市场站稳脚。
不过理想也有压力,2025年一季度营收只增1.1%,单车售价从去年同期的30.2万降到26.6万,“以价换量”的痕迹很明显。下半年要完成51万辆交付,月均得6.4万,比上半年的月均3.17万多一倍,这目标可不轻松。
理想的“脱壳”从来不是一次性的,从解决资质的小“壳”,到稳定生产的中“壳”,再到现在瞄准纯电的大“壳”,每一步都是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现在新能源市场越来越卷,用户也越来越挑剔,理想接下来的“脱壳”能不能成功,关键看新纯电车型能不能像理想ONE那样抓准痛点。
要是i8和i6能解决纯电用户的新焦虑:比如充电速度、智能化体验理想就能在纯电市场站稳;要是没特色,只是跟风出车型,可能就会被特斯拉、小米、比亚迪挤下去。毕竟现在的用户不傻,光靠“家庭用户”这个标签,已经不够了。
总之,理想的“脱壳”史,就是一部新势力从生存到发展的进化史:从靠别人到靠自己,从跟风向到抓用户,每一步都不容易。现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理想接下来的“脱壳”能不能成功?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