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度月销75辆被群嘲,广汽本田困局何解?

上个月,各家车企的销量数据都出来了。令人意外的是,曾经在中国月销1.5万的飞度,7月仅仅卖了75辆。

为此,飞度还引来自媒体的各种群潮:50万最好的车,就这?

不仅如此,除了飞度以外,广汽本田在中国的汽车业务在全线崩塌,7月总计销量约1.6万辆,同比暴跌50% ,1 到 7 月的累积销量约17万辆,同比跌幅近30%。

作为曾经的明星合资车企之一,广汽本田这样的销量确实令人唏嘘。广汽本田,到底怎么了?

飞度月销75辆被群嘲,广汽本田困局何解?-有驾

广本的现实:燃油支柱崩塌,新能源青黄不接

依然从广汽本田最现实的问题——销量说起。

飞度之所以溃败,可以总结为三个点。

首先是来自新能源的降维打击,因为飞度和同级别的竞品毫无竞争力。

飞度此前的优势来自“省油耐用”,但是对比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等这些纯电小型车每公里0.06元的成本来说,省油耐用的优势荡然无存。

而体验上,飞度车型也是一言难尽。

当竞品已经上了智能辅助驾驶,飞度系列车型有的甚至还没倒车影像,中控屏还需要高价选配,要知道,同价位国产车,已标配全景天窗、全液晶仪表和智能驾驶系统。

这也怪不得有用户直言:“买飞度怕被笑‘大冤种’”。

更讽刺的是,海外版的飞度配备电子手刹、全速域ACC,到了国内却遭到了阉割,有一种“高价低配宰熟客”的味道,让消费者觉得更加的“大冤种”。

最后就是消费者对燃油小车已经不感兴趣了。

数据上显示,最近几年两厢车市场缩水超60%,多数消费者更倾向大空间车型,飞度已步入“被时代抛弃的窄巷”。

而我们把视角放在广汽本田全系列燃油车来看,依然是全线暴跌,今年1-7月累计销量约15万辆,同比下滑25%,跌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那么广汽本田的新能源呢?

广汽本田今年唯一一款纯电车型广汽本田P7市场表现依然惨淡,月销仅百余辆。

究其原因,这就不得不提到广汽本田的自己的问题了。

广本的困境:组织架构之殇

广汽本田的问题困境,很难不讲组织结构的问题。

因为本田的权力结构是集中式的“金字塔”,日本总部在塔尖,而中国市场成为了这条链路最末端的基石。

这就导致中国本土市场一直在失能。

2023年4月1日,本田中国开始实施新的组织运营体制,其中一个重点是新设电动事业开发本部,核心职能就是负责汽车事业战略及纯电动产品开发。

是很好的事情对吧?

但是在“总部集权”体制下,中国团队的研发权限严重受限,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算法等关键技术依赖于日本总部的授权,等流程走通了之后再发布到市场上,就直接落后了。

作为对比,比亚迪、吉利等车企每年差不多推出几款、甚至数十款新能源车型,而整个本田在中国最近两年仅仅推出4款纯电车型。

面对中国这样的新能源季度迭代战场,这样的节奏与效率确实很难跟上。

视角再切回国内。

前不久,广汽本田“中方一把手”迎来换帅,高洪祥将接棒李进,担任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一职。

而高洪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销量问题,因为广汽丰田几乎已经到了最终时刻,广汽本田的合资协议2028年到期。

三年时间扭转销量确实压力巨大,但是也并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破局之道,唯有直面中国汽车市场

事实上,广本遇到的问题,跟其他合资车如出一辙,但是丰田和日产却已经一转颓势。

他们的根本解决方式,就是直面中国汽车市场。

丰田这边是加深与本土市场的合作,生态全面开放,不仅把话语权交给更加了解市场的中方团队,还与华为、小米、Momenta等展开深度合作,实现插混与纯电双轨并行。

铂智3X搭载华为智驾+激光雷达,起售价10.98万,短短3个月订单破突破了3万,连续两月登顶合资纯电销冠。

日产这边则是直接开始了本地市场的革命。

去年11月,日产进行了一系列的壮士断腕,裁员9000人,关停广州和武汉工厂,提高内部效率。并且同步下放中国市场的研发权,把武汉技术中心扩编至4000人,还表示三年追加100亿投入。

一系列动作下来,让市场都觉得“除了LOGO,哪里都不像日产”。

当然,结果也非常好。

N7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从概念到量产仅仅用了24个月,上市50天订单破2万,目前持续霸榜合资新能源销量第一。

同为日系三强,本田可以从丰田和日产借鉴到的经验很明确。

一方面,需要从“集权管控”到“前线赋权”,给中国团队足够的定价、研发、供应链决策权,在市场一线的人,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

另一方面,快速转向,停用“油改电”平台,开展本土化的合作,快速补齐技术上的代差,重新塑造本田的品牌形象。

最后,改变观念,不要再妄想保住燃油车基本盘,而是大力支持智能化转型,否则飞度的“75辆”绝非谷底,而是本田帝国崩塌的序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