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款车,把前脸做成了“谁也认不出是燃油车”的样子,结果在街头被当成电动车围观。
那辆车来自日产,名字奇妙地又回归传统:天籁升级版,内部称为天籁PLUS。
厂方定档第四季度亮相,这场合资中级车的较量,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一次审美和技术的双重试探。
场景先摆着:曾经动辄破万的天籁,如今八月只卖出4397台,市场热度被迈腾、帕萨特等老将瓜分得体无完肤。
为此,日产把牌面重新洗牌。
新面孔一露,最先撩动人的不是配置表,而是那张“疑似新能源”的脸——超大飞翼格栅配贯穿灯带,熏黑大灯组和立体悬浮车标,整车像是去做了整容手术后的帅气邻居。
从外观到细节,变化明显:侧面腰线开始放狠招,轮辋改成19英寸刀锋式,尾部装回熟悉的TEANA字样,尾灯像科技物件那样晶莹发光。
车身或将增至4920毫米,和现款4906毫米差距不大,但视觉上“更大更稳”。
内饰走极简路线,悬浮仪表盘、大屏、无线充电,再加上鸿蒙座舱与华为音响,智能化标签被打得清清楚楚。
有人点赞“像高配的智能终端”,也有人怀疑“音响加了品牌就能卖得好?”
动力部分抛出两条可选路线。
激进派看中2.0T版,标注380VC TURBO,243匹马力和371牛米扭矩,带双C-VTC技术,情绪走高;节俭取向可能选2.0自然吸气,156匹马力、197牛米,匹配CVT换挡平顺。
至于实测表现和油耗,必须等上市后按表演出真章。
市场观察角度分成三派。
潜在买家关心性价比:现款终端价格已压到13万出头,优惠再加补贴能见到12万多的数字。
新款若只在此基础上溢价不高,多数家庭会点头,若溢价过多,陷入犹豫成为大概率事件。
业内人士提醒,品牌合作带来的溢价,既是加分项也可能成为门槛,关键在于定价与体验是否成正比。
网络上的声音五花八门。
有评论把它当成日产“再起一把利器”,有人则戏谑外观像“带着假名字的新能源车”。
专家层面提出,合资中级车市场虽不像往昔热闹,但稳定且讲究实用,外观吸睛只是第一步,空间、操控、燃油经济和售后服务才是长期战场。
车主群体则关注细节:后排腿部空间、后备厢容积、座椅的舒适度,这些才是真正决定买单的因素。
厂方押注鸿蒙座舱和华为音响能在智能化上拿到分数。
这个打法有风险也有机会:智能体验如果流畅,会成为年轻买家的决定性诱因;若互联体验夹生,反而成负担。
市场能否被“更帅、更大、更智能”的口号打动,还是要看价格与实车体验是否同步落地。
几段轻松对话描摹真实心态:路人甲看着前脸说,“遮起标,我以为是新款电动。” 路人乙翻看参数单,“243匹听起来狠,油耗会不会哭?” 一位资深买家总结,“现在买车,外形吸人眼球重要,日常体验更重要。”
回到最初的问题:一款更贴合年轻审美、更智能的天籁,能否把失去的市场份额抢回来?
读者可以想想,这台车如果放进自家车库,哪个功能会成为决定因素?
价格、智能座舱、还是那张“像电动车”的脸?
请留下看法,聊聊会不会为这款车掏腰包,或许下一次路口就能看到真实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