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今年国庆假期高速服务区的画风,那就是“充电囧途”。电动车车主集体上演了一场“抢桩竞技”,连“京哈凌海服务区充电桩叫号到55号,工作人员喊号还得用喇叭”这样的画面,都成了一种全国通用场景。或许对一些油车车主来说,看到这幅“充电大战”的景象心里不仅没有幸灾乐祸,反而涌上一股不知从哪里来的庆幸:油车加油可是三分钟解决战斗,再挤也没见过排到60号的。
话说回来,这场“电车充电难”的闹剧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新能源车与高速路长途出游之间两种场景的矛盾集中爆发。平时新能源车在城市里多香,每公里电费只要一毛,通勤成本简直能让油车车主流泪,一年省下来的钱都能去隔壁买点小龙虾解馋了。更别说绿牌政策和不限号的福利,城市里插电混动完美演绎了“油车的无忧续航+纯电的省钱王者”,几乎成了通勤工具的标配。
然而,你一旦把它放到高速上,这种优势就会被打个大折扣。几分钟加满油的快感跟电动车半小时起步的充电速度一对比,车主肠子都悔青:是不是当初买车时脑袋一热,把充值版的“城市里跑得欢”错看成了适合“跑长途游天下”?尤其节假日这种全民出城的日子,服务区的充电桩直接变升级版“排队餐厅”,等待的气氛浓到可以煮碗面。这时间积压带来的焦虑感也让很多新能源车主心思凉半截。
当然,要玩续航焦虑,电动车的高峰期画风并不仅仅是因为排队,还有技术造成的天生忧伤。一些老旧充电桩的功率不足,标称120kW的桩子实际跑出60kW的速度,仿佛是个“快充名义慢充实际”的老油条。再碰上一些品牌之间的接口不兼容,直接导致部分桩子没法充、电量却告急的情况……你说,这是来度假,还是来考验心理素质?
还有一种更扎心的场景:电量告急时,堵车、天冷开空调这类事故频频发生,你的电车连明星片都来不及捧场,直接送去充电救援。这时车主不禁内心OS:“我难受什么,反正也充不进去。”这心情,用网友的话说,简直就是“想哭,又有点不配。”
不过,也不是说这问题解决不了。有些地方比如山东、江苏已经开始升级充电设备,单枪功率从60kW提升到80kW,技术在慢慢进步;上海还上了高科技神器——智能移动充电机器人,这就好比在充电场景里加入了一个随叫随到的“移动快充服务”。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的总数增加到了1670万个,增长率达到了53%。但问题是,分布不均、设备老旧、高峰期资源紧张这些症结还在。这个“充电争夺战”,显然不会一两年里就骤然平息。
对于新能源车主而言,怎么应对这种出游困境?老司机们总结出了几招“自救秘籍”。比如错峰出行是传统技能,在夜间充电可以减少排队时间,并享受低谷电价的实惠;导航选择带超充桩的服务区,用一个小小地图提前避免掉进“人多是非多”的坑。另一个技能点就是:别死磕高速服务区。全国高速免费通行的政策,有时高速边上的收费站附近会有公共充电站,排队情况可能会好得多。反正出了服务区也不收你的过路费,何必被困呢?
再需要“省电保命”时,老司机提醒:“车速控制在90-100km/h能最大化减少电耗,下坡时动能回收模式调到最高,续航提升简直就是额外赚的。电量告急时就规规矩矩地开到最右侧车道,打开双闪灯,关空调,全力奔向下一个桩。最后一段靠求生本能开到桩前,那一刻能充上满电,你都能感受到人生的重新开始。”
说完电车,也不得不问一句更深刻的话:新能源的未来,真的在高速上能跑得起来吗?至少从目前的情势来看,这条长途之路不止依赖技术进步,更要靠产业链的全面合作。今天充电排队叫54号的囧境,能不能拉动明天国土交通规划的改变?这疑问,说白了,不就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拷问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