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攻东南亚,巷口称霸却难修好,业内评价心酸

在西贡河边那个喧闹的修车摊,老板老阮今年还在摆弄拆了一半的老本田Dream。问起几年前是不是修过不少中国牌子,他撇嘴扔下扳手,说那阵子“全巷子的摊都忙坏了,修得全是中国摩托,拆不完,装不上。”他笑道,“都当二手钢料卖了,没人再收。”

中国摩托攻东南亚,巷口称霸却难修好,业内评价心酸-有驾

东南亚人一度把摩托当家底,说起来九十年代也怪,那车在街上比西瓜摊还密,买个本田加贴 Yamha 带回家,跟谁家娶媳妇一样体面。那会,一个年轻越南小伙骑上本田Wave撒把风,就跟广东佬炫耀新奥迪那意思。摩托四五年工资存下来才换得起,也认,只要牌子真,管它贵。

转折其实来得贼快。中国品牌一来,2000年那会,直接五百美金—把他们都看愣了。地摊上清一色天马、隆鑫什么的。学生党最受用,隔壁阿明靠着兼职刚凑够钱,入手一辆国产“金狮”,前半年直夸发动机带劲;结果过了两年,链条松垮、油封漏黑水,零配件找不到,前后跑了仨修车铺信誓旦旦,愣是没人碰。

中国摩托攻东南亚,巷口称霸却难修好,业内评价心酸-有驾

谁成想越是便宜,摊上做得越稀烂。越南“摩友群”开玩笑:国产摩托就是“烧油炒菜送快递,混俩月必跛脚”。修车王师傅喝茶还顺嘴嘀咕:“内地车连螺丝都扣不紧,塑料壳三月一裂,用不起。”顺带一说,有台国产“金牛”还自带“防盗警报”——隔壁老李拆都拆不掉,天天吵得狗都睡不着。

其实,那阵中国厂自己和自己较劲,价格压到底。销售老唐当年专门接过“团订”生意,一辆车报个四百美金都拍胸脯保证。可这玩意,没人敢开远门。阿成表弟去年腊月从农村回来,还告诉我一嘴冷门事:某款国产车竟然用了一套老式鼓刹,但车轮出厂带点小瑕疵,高速一震颤,“像小马拉车一样颠”,车友群花名都叫“弹簧王”。这种活儿,修理摊老板说“费力又白搭,修一回少活一年”。

中国摩托攻东南亚,巷口称霸却难修好,业内评价心酸-有驾

其实,冷门配置还真不少。有辆二线品牌带后坐“防烫板”——图省事装的塑料挡板,太阳一晒三小时就蔫儿,摩的师傅气得把板踹掉。还有小批“防缠链罩”,路边大爷说用这家伙雨天都开不过两条街,四处碰链泥。日本厂商那阵冲着用户痛点分期付款,首付一两百就能骑走,有些甚至带防盗刻码,时不时抽检保修。这样,美国菜市场都没人敢用的老日本Model,在越南就火到出圈。

很多年后,本田又成了修车摊常客,但不是来修,而是来炫耀。小伙们发着视频:新买的 Wave 抖都不抖,三年底盘干干净净。国产摩托旧得连零件都没人愿意收。地摊老板娘背后敲碗:“中国电饭煲?用得住也就两三年,早早断气。”

中国摩托攻东南亚,巷口称霸却难修好,业内评价心酸-有驾

不过,要说这套逻辑东南亚通用,怕也不尽然。最近东北那边朋友说俄罗斯看法又两样。据那会群友聊天,更多人觉得中国摩托和电动车“便宜好修,没啥大毛病”,但扯到家电时又特别信德国货,说是用起来放心。上次看个俄罗斯视频博主拉着中国电动摩托跑远东,开得贼欢,充电一次能兜个来回;但他录厨房冰箱短评,却死推着西门子,嘴里念叨老德国产品“保温不坏”。

倒说回来,摩托生意当初打价格喊口号,最后能活下来的没几个。隔壁县老高专门搞二手,他说自己见过一堆当年五百美金买来的国产摩托,最后只能拆了零部件随斤卖。维修师傅倒是感慨得很:“日本车零件一抓一把,爱咋换咋换。中国车嘛,配件不对口,修一回费半天劲,倒贴钱都没人愿意。”

眼下有些中国二线厂家开始开保养班,雇本地小伙教怎么修摩托,考察培训都有。跟十几年前没人教的光景不一样,动作慢点也有市场。毕竟摔一跤总算记性。群友倒有点新八卦:去年河北腾骏在老挝装配了个加厚后备箱,说能装20斤榴莲,摩的司机抢着用。反正小众改装,字少事儿大,大众市场没那门路。

修车摊老板常说,买摩托就跟娶媳妇一样,图得是用得久省得心。日本本田老发动机趴地上还能重修,国产那批便宜货躺着也没人管,谁还舍得翻。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年冬天,阿明开着那辆咔咔作响的金狮被交警拦下,交警说这摩托“声音太拉风,该退休了”。阿明干脆丢摊门口龙门石材边,后来连拾荒大爷都没瞧上。

顺嘴还得提一句,有的摩托车装的电子仪表,天气一潮就失灵。路边修理铺小陈摸了两手灰:“哎,贵不如好,好不如能修,这是老理。”等新一轮出口潮能不能改命,谁也说不全,不过街头几个老摊子,不会再用那些“便宜货”试刀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