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钱了,合同签了,就等着提车了。这事我遇到过几次。每次都像是一场,明明觉得自己牢牢把握了点啥,结果偏偏赌输了。更别说,现在的汽车圈,套路都抽象得让人头疼。
我记得一个朋友说,他去年订一辆紧凑型SUV,合同上写四个多月交车。等了八九个月,催了几次,客服总说马上安排。你信吗?我看这马上安排就跟快递已经到站差不多,空话多。结果车市供给不稳,供应链那套事一搞,除了个特别牛的工厂产品,还真没人能保证正点交车。
在这个行业,供应链就像我第一次学厨艺的经验 —— 一把好锅是不够的。你得调料、火候、菜品搭配都得跟得上节奏。汽车制造也是如此。零部件多到你想象不到,不光产地差异,还得组装调试。去年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原材料涨了个10%,零件供应效率也是个问题。就算汽车厂想快,也没办法保证。尤其在疫情和国际局势变动的今天,各地的零件工厂像被按了暂停键。
说到供应链,我就想起去年那个事:我认识的修车厂老板跟我吐槽,说他们那边的芯片供应都得排队。厂里电脑都用旧款芯片,结果导致车子一上线,系统整卡着。要不是老板巧妙用点灰色渠道,新车上线几乎白搭。你还别说,同价位的车,配置一样的,真差别就在供应链背后。
我还记得有次朋友发给我一份等车报告,那是一家卖车平台的统计。他们算了个提车平均延迟天数,大概是35天,但有的车都跳到60天以上。有个品牌的车,供应链经常臃肿,逗比的是几乎同行都在抱怨。这种慢慢等的情况,已经变成行业新常态。
这让我想起,研发也不是随便造的。其实我一直觉得研发就像调酒,酒师得尝试调出符合大众胃口的鸡尾酒配方。顺便说一下,汽车研究也是这样,个别车型调配得挺不赖,但用料、工艺、测试,总要试试错错。尤其是新能源、智能驾驶这些新口味,验证周期长得惊人。
不过说归说,之前我还真没细想过,为什么这些快不起来。估计技术难题、法规变动、供应链瓶颈,综合而成的慢性病吧。叠加上那套供应链博弈,厂商有时候像摆摊卖瓜,瓜那卖不卖,得看现场讨价还价的氛围。
你猜过没有,现在很多新车都贴着预售标签,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代理销售。厂商先收钱,之后到货再满足订单。这状态让我想到个问题——这是不是变相的准定金制度?买家付了钱,还得焦急等待,而厂商背后调配资源,就像股票中的筹码调度。etc。你可能以为自己是个消费者,实际上成了行业的风险投资人。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他是个车商,笑着说:现在买车啊,得学会套路。我大笑,他又补一句:不然十天半个月后,车还没到手,心都碎了。也不完全是套路。供应链的复杂度,让交付变得像天方夜谭。
但说实话,之前我一直盯着车企的宣传,完美的汽车、无憾的性能,让我觉得买车就是很稳妥。但现在看来,车企的稳妥是我一厢情愿。把汽车作为资本合作对象,逐渐露出真面目——其实就是场风险投资,只不过金额大点,影响面广一点罢了。
我有个疑问,怎么行业会变成这样?是不是我们都被资本市场带偏了?接待车企高层时,有时会感觉他们就像操盘手,账面数字漂亮,但实际交货看天吃饭。我还记得,一次修理工对我说,你这车,一点毛病都没,但提车时间排到下个月,我都觉得你车在板上钉钉了。我那会儿心里还想,哎,又得再等了。
这幢楼(车厂)倒了,真不稀奇。只是从买车这事儿,突然变成了买风险的游戏。这事让我挺迷茫,到底谁在帮我买车,还是我变成了投资人?好吧,也只能呵呵一笑。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大概是现代汽车行业变得太资本驱动了。想想,几个大厂靠着资本堆积,攒点新技术,但供应链被资本割韭菜似的,不断折腾,反倒让交车变得像买。像我观察到的,到年底,有两个同类型车,价格差个三五千,配置升级了点,交付时间差出十天都不止,库存差异也明显。买家只能拼运气。
我有时候会想,车厂是不是该回炉重新设计供应链的逻辑。而消费者呢,也得明白,不是所有广告里的高配版本都能准时上线。或许我们应该多问一句,你这车什么时候到?零件在哪儿?能保证准点吗?。
对了,提个小问题。你觉得,汽车行业还能维持这种创新模式多久?还是说,大家都得学会耐心等待,或者早早准备好血本无归的心理准备?这个答案,不知道——我倒觉得,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提车的日子,可能永远都在未来等待我们。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或者,难道说,买车其实也变成了另一种冒险游戏?像我这个,平常买个电子产品都得看各大测评、对比价格,买车,既要看品牌、配置、优惠政策,还得打听供货情况。总觉得,这行业的节奏,跟快餐差不多:快点交易,快点下单,然后……慢慢等。
而且,现在的预售则越来越像是预约投资,不提现车,先用你的钱养着,反正供不应求,钱进账快,车到手慢。你说,这是不是一种新玩法?反正我也没觉得这玩法多好,但看起来确实有市场。
我有个朋友,买了个新能源车,提车时,车还在调试。他说:真不是闹着玩的,都得预约4次调试,才能把车开走。我一听,脑袋一晃:研发到交付,还是那么鸡肋。
结尾,我只想问一句:这行业还能揉到点什么真材料出来?还是说,最后剩的,全部都变成了隔夜茶一杯,喝了不知味。
谁知道呢?也许,下一次我再跟你讲个倒闭的厂子故事,会不会变成行业新常态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