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驾宣传陷入缄默,车企们都在上海车展在谈论什么?3/4深度

头图来源 | 车企官方

作者 | 苏鹏、伍文靓、孙雅楠

编辑 | 苏鹏

140余场发布会,超百场新车发布,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让占地约50个足球场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人声鼎沸。

但某种程度来讲,本届上海车展的喧闹声本应更大一些。

车展前期,关于小米SU7的事故引发行业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本应在上海车展亮相的小米YU7因各种原因没有到场,“行走的流量”雷军也没有像往年一样串场。种种沉默似乎意味着小米汽车还未走出智驾事故的阵痛当中。

这还不是故事的全局走向。4月16日,工信部官网发布《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

公告中提到,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公告明确了智驾的宣传标准,让智能驾驶行业进入强管制时代。但彼时陷入智驾传播热潮的车企而言,犹如一盆冷水浇在头上。

不可否认的是,车企在营销高阶智驾之余,也都耗费大量精力去做智驾的研发。大家都等待在上海车展这个聚光灯下讲述智驾最新的想象力。

高阶智驾闭口不谈,距离车展还有6天时间,车企们被迫改换思路。

一个直观的体现是,他们开始讲述安全。这一作为隐形价值的产品力被提升到最高维度,甚至吉利“用20分钟连续提了61次安全”,并表示将向全行业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

智驾公司们也变得冷静起来,大家不再以落地速度论英雄,并开始进一步打磨智驾基础。

市场竞争还在继续,但不论是车企还是智驾供应商,都换了新的营销策略。

车企避开大跃进式智驾营销,开始讲述安全

智驾强监管之前,高阶智驾是一辆上市 /预售新车的最大卖点。车企用无限接近L3的技术能力持续挑动用户神经。

而在拥有超百款新车首发的上海车展前夕,大跃进式的智驾宣传被踩下急刹车。“很多车企都接到通知,根据要求修改车展的宣传文案和相关物料。”

似乎大家都在连夜修改产品PPT。有上海车展场地人士透露,有车企紧急撤离了有“全民智驾”、“一键召唤”词眼的海报,重新换上“辅助驾驶”,以及“驾驶者是第一责任人”等标注。

高阶智驾一度是造车新势力的技术长板,蔚来、小鹏、理想和零跑在上海车展均有新车发布,但他们对智驾的宣传颇为克制。

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发布会上展示了两颗车规级5纳米智驾芯片“神玑 NX9031”,这相当于Orin X芯片表现,但李斌并未过多向外界描绘这两颗芯片的技术想象力。

来源:蔚来官方

“(搭载神玑 NX9031的车型)智能辅助驾驶的持续升级提供算力基础”。李斌说。

一向以智驾技术见长的小鹏,这次将宣传主力放在纯电能效,5C超充这些技术点上;而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 曹力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零跑B01这台车好玩、好看是最重要的。

“明显感觉到,车企高管在讲解产品点时硬生生把讲到嘴边的‘高阶智驾’憋回,改口‘辅助驾驶功能’。”多位参会媒体向未来汽车Daily表示,并且这不是个例。

甚至车企在发布会后还一再叮嘱媒体,“用词一定要写为‘辅助驾驶功能’。”

智驾故事可述空间变窄,而安全成为车企宣传的最大特点。吉利用20分钟连续提了61次安全,并表示将向全行业开放电池底部安全专利。

赛力斯在上海车展公布了“生命保护”“车身防护”“健康呵护”“隐私守护”四大安全域智能安全体系。

来源:奔驰官方

奔驰则喊出“安全是最大的豪华”的口号。全新奔驰CLA用大篇幅讲解安全性,比如超纲的安全测试(上市前累计进行180次实车碰撞测试;车门经过零下40℃极寒摔门测试等)。

宝马则将技术落脚点放到操控上,“探索智能时代高性能驾趣新极限”。

与中国汽车品牌相比,合资车企的技术转型被诟病慢了一拍,这集中体现在三电和智驾上。

随着高阶智驾的营销宣传被禁言,合资品牌的智驾表现似乎站在了与造车新势力同一维度上。

“合资车企使用的多是供应商方案,这让他们的智驾表现并不激进。并且一些负面案例让用户对高阶智驾的追求也冷静下来。”有内部人士表示,在此种背景下,也让能够达到“智驾平均值”的合资品牌们不再有明显软肋。

上海车展上,合资品牌们纷纷讲起“大厂制造”的故事。在合资车企眼里,更高的制造标准、更强的产品安全无论身处任何时代,都是优势。

算法、硬件,供应商正在从多维度提升安全底线

面对一时间甚嚣尘上的新规,车企的压力似乎也传导到了整个汽车供应链。

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几乎所有供应商的宣传口径已经进行了改变,“组合辅助驾驶”成为了演讲时的高频关键词。

而且,不同于过去一年中行业此起彼伏的“全国都好开”“全球都能开”,在本次车展上,我们听到了更理性的声音——轻舟智航CEO于骞在PPT中提到“(当下阶段)不求哪哪都能开,但求能开的地方都好开”;安波福中国及亚太区总裁杨晓明则公开表示,辅助驾驶系统的能力不应该“以落地速度论英雄”。

这些slogan的意义并不是停留在口头或纸面上,而是进一步证明,在日新月异的汽车行业发展中,“安全”成为了和“智能”同样重要的议题。

来源:未来汽车Daily摄

如果将过去野蛮发展的智驾时代定义为1.0,它的第一要务是“效率导向”。一套算法从诞生到推向用户的流程是“算法研发-内部测试-小范围用户测试-修正调整-大范围用户测试-修正调整-OTA推送”。

但轻舟智航认为,从今往后,智驾即将进入“安全导向”的时代,上述流程将会变成“算法研发-内部测试及世界模型-修正调整-内部测试及世界模型-OTA推送”。

两种流程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实现了从“亡羊补牢”模式到“未雨绸缪”模式的跨越。这意味着,行业已经意识到了,“将不成熟的系统推向市场是对用户不负责任的行为”。

除了用极致的测试验证来迭代算法,更加成熟的硬件配置也是确保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

目前,辅助驾驶系统对于驾驶员监测大多还停留在方向盘脱手的重力感应。尽管两年前,可监测驾驶员脱眼的舱内DMS(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概念曾爆火过一阵,但受限于算力、成本、以及技术等种种因素,这类系统尚未在国内大规模落地,市场上也鲜少有成熟的DMS+前视融合产品。

但在这一次车展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值得欣喜的信号:DMS+前视融合方案产品有了相对成熟的、且具有性价比的案例。

比如由虹软提供参考设计及软件方案,并已在其合作伙伴平台上实现集成展示的SouthLake(南湖)前视一体机,构建了「舱外驾驶辅助+舱内驾驶员状态监测+行车全时记录」三位一体的安全感知架构。

来源:虹软官方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在这类产品的加持下,辅助驾驶系统将不再仅仅基于“方向盘脱手”的单一维度来监测驾驶员状态,而是可以同时分析车辆舱外的场景情况(天气、路况),以及舱内的驾驶员状态(如分心、闭眼、抽烟、打电话等危险行为)。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减少AEB等功能误触发的可能性,避免因此而造成的事故;一方面可以更精准地捕捉驾驶员的不规范行为,从而采取安全措施,比如发出更强的警报、或是靠边停车。

目前,在海外市场,法规已强制要求所有新车标配DMS系统。在不远的未来,更成熟的DMS融合方案产品很可能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的主流。

虹软科技方面在与未来汽车Daily交流时表示,在这一趋势下,因“驾驶员分心”引发的辅助驾驶安全事故有望在很大程度上被有效遏制。

当然,作为全球最大的、且汽车智能化发展最迅速的市场,中国市场自有其特殊性。

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国际Tier1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安波福在本次车展期间强调,将由本土团队引领,开发更符合本土客户需求的产品。

去年,安波福已在上海嘉定成立了软件研发中心,提供本地化软件解决方案;目前还在推进位于常熟的汽车技术研发中心,2026年将启用本土数据中心和测试中心。

遭遇信任危机的智驾,带领车企何去何从?

在以往的发布会上,智驾技术总是最炫目的主角:高清地图、城区NOA、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层出不穷的技术名词,配合大屏幕播放的“零接管”演示视频,车企试图带领用户们不断探索未来出行的边界。

但在本届上海车展上,我们却看到一个明显的转变:许多车企不再大肆宣传智驾,展台上更少见“自动驾驶”相关关键词,发布会也不再以NOA作为压轴技术展示。

这无疑与一周前的变化有关。4月16日,工信部发出公告,公告中特别要求“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根据网传会议纪要,车企宣传时禁止使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模糊词汇。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公告后直至上海车展的短短几天内,各大车企公关马不停蹄修改方案。

4月18日,地平线发布HSD(Horizon SuperDrive,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系统)方案时,创始人余凯还调侃,“这是同事们连夜赶出的PPT”。

曾经高歌猛进的智驾,似乎走入了一个“集体冷静期”。

某品牌在安徽高架的事故至今未出调查结果,然而后续引起的信任危机已扩散到整个社会层面——如果说在相对简单的高架场景仍会出现重大事故,那么现有的智能驾驶方案的能力边界究竟在何处?

过去几乎所有主打智能化的车企都把“城区NOA”“点到点通勤”作为营销重点,甚至不乏“脱手脱脚脱眼”的暗示性语言。

然而实际体验却往往充满“假如”:假如没有雨天雾天、假如道路标线清晰、假如行人和非机动车都守规矩……放在现实的城市驾驶环境中,这些“假如”很难同时成立,而这些又是用户需要却无法解决的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现有的辅助驾驶技术,行业仍缺乏统一标准与责任框架。一旦出现事故,用户难以判断责任归属:是系统设计本身存在缺陷,还是驾驶者操作不规范?模糊的边界感让“自动驾驶”这四个字变得风险极高。

这次的急停,对于车企无疑是一场阵痛,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有了“规矩”,才能成更广阔的“方圆”。

“智驾”狂飙过热之后,正经历一次必要的冷却。

对于车企来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营销话术的规范,虽然这是早该、本该如此的事情。

但这并不代表技术研发会因此停滞。车展前夜,华为发布了L3级商用高速场景智能驾驶方案。相信随着相关法规的落实普及,L3级智能驾驶方案以及更高阶的智能方案的落地只是时间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对车企而言,决定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技术多么先进,而是如何在当前环境下重建用户信任、提升系统稳定性,并寻找下一阶段的竞争优势。

而对整个行业而言,智驾的未来,不再只是一场秀肌肉的表演,更是一场关于责任、规范与长期价值的深度博弈。

在经历了信任危机后,汽车行业或将进入“讲细节”的阶段,开始强调“在哪些场景可以使用”“哪些行为系统无法判断”甚至“你必须什么时候接管”。用户不再只是听故事的人,而成为系统学习的一环。

在道路行驶上,车、智能技术、驾驶者每一环都很重要,环环相扣才能保证行驶安全。

也就是说,未来的智能驾驶不会是车与路况的博弈,而是有能力边界的智驾和被培养学习过智驾的用户之间的博弈。

“智能化”是一场逆转不了的趋势,它的下一次登场,可能会更真实、更克制、更务实,也更值得信赖。#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