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毫秒vs100毫秒:华为问界M9用一项技术让奔驰宝马工程师连夜研究,德系20年技术壁垒一夜被攻破
我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心里默数着:“一、二、三——”话音刚落,路面那块凸起的井盖就在轮下闪过。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时候屁股底下应该传来一阵“咯噔咯噔”的颠簸,但这次什么都没有。车身纹丝不动,就像刚才压过的不是井盖,而是一张纸。
老王坐在副驾驶上,一脸难以置信:“这什么鬼?我刚才明明看到你压井盖了。”
这就是问界M9的DATS系统。当我的车轮刚刚接触到路面异常的瞬间,系统已经在4毫秒内完成了扭矩重新分配。而传统的ESP?还在100毫秒的“反应时间”里慢慢琢磨呢。
从奔驰S级到华为问界,底盘哲学的进化
开过20年车,从桑塔纳到奔驰S,我一直以为“舒适”这个词在汽车领域已经被定义得差不多了。德国人用机械精密度堆砌出来的那种厚重感,法国人用悬挂调校营造的那种柔韧,日本人用隔音材料打造的那种安静。
但华为这套DATS,走的是另一条路。
电机4毫秒的响应速度,听起来只是一个数字。但当你真正开起来,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平顺”定义。不是机械部件之间的精密配合,而是电子系统的智能预判。系统不是在等待路面冲击传递到车身后再去处理,而是在冲击形成的瞬间就已经开始化解。
这种感觉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四两拨千斤”。力道还没真正发出,就已经被卸掉了。
投影大灯的“实用主义”
关于车灯这件事,我见过太多华而不实的设计。激光、LED、矩阵,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用起来,除了亮一点、样子好看一点,也就那么回事。
问界M9的这套投影系统,开始我也以为是个噱头。260万像素,听起来很厉害,但能干什么?
直到那天晚上在国道上遇到会车。
对面来了一辆大货车,车灯刺眼,我下意识地减速。这时候路面上突然出现了两条光带,刚好标出了我这辆车的宽度范围。我只需要让车轮保持在光带内,就能安全通过。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这不是什么炫技,而是真正的实用功能。特别是对于那些晚上经常跑乡道的朋友,这个功能的价值可能比导航还重要。
还有一次,路边突然蹿出一个穿黑衣服的行人。我还没完全看清楚,地面上就出现了“AITO”的字样,位置刚好在那个人前方。这比按喇叭要温和得多,也比急刹车要从容得多。
增程路线的“中庸之道”
关于纯电还是增程,这两年争论不少。技术路线之争,往往带着一些情绪色彩。
但开了M9一个星期之后,我觉得至少在目前这个阶段,增程确实有它的合理性。
这套1.5T增程系统,热效率41%。什么概念?大部分2.0T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也就35%左右。而且它的工作逻辑很聪明:城里堵车用电,安静环保;高速巡航启动增程器,效率还更高。
更关键的是那套智能控制策略。系统会根据导航信息提前做功率分配。比如导航显示前面20公里有长下坡,系统会提前启动增程器,把电池充到更高的电量,这样下坡时能更好地回收制动能量。
1402公里的综合续航里程,基本上告别了“里程计算器”的焦虑。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间只需要加一次油。这种自由度,对于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心理压力小很多。
HarmonyOS的“无感化”体验
车机系统这块,我用过很多品牌的方案。有些注重UI设计,有些主打功能丰富,但大多数都有一个问题:割裂感。
华为这套HarmonyOS最大的特点是“无感”。
手机上听音乐,上车后音乐自动切换到车机,连暂停的位置都是对的。导航也一样,从手机无缝切换到车机,路线、偏好设置完全一致。这种体验只有用过华为全套设备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丝滑”。
34.4英寸的大屏可以直接运行手机App,这对商务人士来说很实用。微信、钉钉、WPS,该有的都有,而且操作逻辑和手机完全一致。
小艺的进化也挺明显。你说“我要休息”,它会联动座椅、车窗、屏幕亮度,一句话搞定。这种“一语联控”比单独操作每个功能要智能太多。
技术的温度
问界M9这台车,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好的汽车技术?
是参数够漂亮?功能够丰富?还是体验够流畅?
我觉得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好的技术,可能不需要你刻意去感知它的存在。就像DATS系统,你不会时时刻刻想着“哇,这个4毫秒响应真厉害”,但你会在每一个颠簸路面上感受到那种从容。投影大灯也一样,你不会天天夸它有260万像素,但在需要的时候,它就在那里。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技术哲学,或许才是华为做车的真正逻辑。
毕竟,最好的技术,从来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简单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