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就直奔行业的硬核数字——第一季度电动车在中国市场份额破20%,我倒觉得趋势很清楚了。电池技术、快充效率,似乎都在飞速追赶传统燃油,这让我在试驾某些新车时,总会一边想:未来如果续航不再是短板,咱们买车的逻辑要发生啥变化?那天,打车遇到朋友,他抱怨奔驰新GLC太浪费时间,果然,他更喜欢简单粗暴的油车体验。而我在旁边偷偷观察,心里想,这车要真这么火,能不能推到价格更亲民的段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在实际调研时发现,所谓的超长续航——比如说712公里(估算,样本少)——背后其实是个复杂的体系。电池密度和能耗两个概念,像极了我们跑长途:油箱越大,少跑几次加油站。电池能量越多,车耗也会变。这台车的电机用的居然是奔驰自研那一套,我敢打赌,感受上可能和它的品牌调性有关。对手比如奥迪Q5 e-tron,也在用类似的电机,但在软件调教上,差异明显。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它的续航宣称713公里(体感,估算大概),而我周边几个试过的工厂修理工都说,实际用起来,最多也就能跑个500多公里左右。这个差距,算是行业里常有的宣传数字—但我看,发布会上官话多一些,实操里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别折腾太多,能快点充完,够用就行。
说到快充,我还发现,配备330千瓦的直流快充包,这个数字听上去惊人(估算,样本少),但实际操作下来——你插上,10分钟充个三百多公里距离,感觉挺省事儿。问题是我曾经试过那种快充器维持不住的场景,像那次在郊区的小站,充了半小时,电压突然下降,实际到位容量比宣传的少,而这就是供应链的小博弈:电池和充电基础设施不可能一直赶得上车企的硬核宣言。
车内最大的变革,是那块39.1英寸的超联屏(这是我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屏幕,几乎感觉在看平板),遇到车友问:车载系统是不是也得跟着升级很快?我笑了,心想,硬件多大,软件更新快不快,比就看你们这些工厂愿不愿折腾,或者说,品牌愿不愿出这套半云端的生态系统。毕竟,现在车的核心还是那颗芯—说技术,但也得看技术背后的人和钱。
这车的尺寸明显比燃油版长了84毫米,座椅空间更宽敞。如果你问我,这到底值不值得?我倒觉得,长了点儿,特别是咱中等家庭,有个孩子或老人可能会觉得舒服。我们这边看过的市场反馈,像长轴距版,卖得还不错(估算,市场反响有限),就是个人情账——大家都喜欢宽敞,尤其是长途出行。你见过有人嫌座椅太宽的?我倒是没。
我对这车最兴趣的是,像它配备了智能光感全景天幕、地形模式和源自S级的AIRMATIC空气悬挂。说起来挺像豪华车的标配,但问题是,这玩意真用得顺手吗?还是说,只是广告的噱头?我曾试过有个豪车,那个空气悬挂调起来,像鬼火一样,你在市区和高速Switch几下,差别明显,驾驶感不同。硬件是硬件,软件调校才是灵魂。
扫一眼系列中,同价位竞争对手,如宝马X3插电混动,或者奥迪Q5 e-tron,差异也许不在硬件上,而在操控和感受上。你知道的,谁都说用料好、调校佳,但平常开车,真正能留意的,还是那点用心的细节。而这个新GLC,固然装备丰富,但实际开起来感受——其实和它的定位差不多,依旧是成熟稳重的奔驰味道。
我难免在想,奔驰弄得这么科技感十足,那是不是其实花了不少力气在硬件装备上?研发上线,配置芯片、软件的调校,都得斥巨资。说到研发,我相信他们其实也试了很多次——可市场反应才是最终判官。你看,配备感知硬件的部分,甚至连12个超声波传感器和摄像头都在强调,是提供全场景感知。我在想,很多平时城市驾驶,最多用到3个摄像头,但这东西越多越好吗?还是只是为了标签?
有时候我也会自问,花那么多心思在技术上,消费者真能感觉到价值?还是说,买个车还是图个面子和舒适?你觉得呢?可能我太偏激了,反正我这么多年在研发、供应链摸爬滚打,心里明白,所谓硬件至上的时代,要做到完全看得见、感受到的技术,还是个持续旅程。
这车会不会成为市场爆款,还是得看:它的钱花得值不值。就像我刚才随手算了下,百公里电耗——我估摸着大概是20-22kWh(样本很有限),粗算下来,电费大约1块钱一公里左右(中国电价体验),比燃油车成本还低点,但很亏快充那块。你说,充电桩能跟上吗?或许还得花时间。
说到这,我又想到,厂家推长续航很像是送礼物——现在消费者喜欢买得多,续航越长,但其实那更像过度导弹,因为最终用到的还是那点实际需求。能跑得远,意味着少折腾,但是否还会因为续航膨胀忽略掉驾驶乐趣、操控反应?这是我一直在琢磨的。
我试问你——你会为了续航多花几万,选择一台满续航的电车?还是觉得,普通版够用就行?我倒觉得,绝大多数人,可能都还没真体验过极限续航的实际情况。可这个极限值被不断推高,反倒让用车场景变得更模糊(这段先按下不表)。
临场小计算,这车快充10分钟多充300公里的续航,假设能保持这个效率,我就想:如果充电站每次收费1块钱一度,算下来,这次快充成本,大概也就投几十块钱。可要是在堵车、等待的时候,突然发现充不完,那种心情,真就像你预期的和实际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还注意到,奔驰为迎合中国市场,特别定制了6座版本和数字辅助驾驶功能。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西方豪华品牌,为什么会一下子加大家族式的空间?我猜,背后还是对出行惯的调研。以前我也问过身边朋友:出行最在意什么?他们说:空间和安全。你说,买这车的人真为了豪华感而来,还是更在乎这份用得上的实用性?这也是我偶尔会怀疑:其实豪华感只是包装,真正磁场靠的,是方便和安心。
对了,我还记得有个修理工朋友,说:大部分人用车觉得省心最重要,别折腾。也许,这才是大多数品牌追逐的要义——让人多花点钱,是为了少麻烦。奔驰在这块做到极致,毕竟品牌底蕴在那里。
我也想知道,未来的技术是不是会让我们变得更加依赖——具体体感?那还支持地形模式、智能光感天幕的车子,驾驶起来会不会像开在虚拟世界里?这点我还没完全搞清楚,或许这是我没细想过的问题。
开车不光是技术堆砌,更是生活的琐碎。在你我看来,真的是开着车,享受那一刻的感觉最重要吗?还是说,只要看起来酷就行?每次面对这些豪华配置,我总会问自己:到底值得吗?其实不只是我,大多数人的心里,可能都迷茫一点——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车到底还能凭感觉取胜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