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市场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战争。
曾经靠增程技术吃遍天下的理想、问界,如今销量断崖式下滑,理想6月交付量同比暴跌24%,7月跌幅扩大到39.7%,直接跌出新势力前三。
另一边,小米、小鹏等纯电品牌销量翻倍增长,零跑一个月卖出5万辆,速度比谁都快。
这场冰火两重天的背后,藏着三个残酷真相。
政策变天,增程车一夜“裸泳”。
上海车主李涛刚花40万提了增程车,临上牌才发现绿牌没了——要么多掏9万拍牌,要么退车。
上海取消增程绿牌后,北京广州火速跟进,政策红利瞬间归零。
经销商叫苦连天:“以前增程占店里六成销量,现在顾客进门只问一句‘还能上绿牌吗’,转身就走。 ”
没了政策护身符,增程车的高价遮羞布被彻底撕开。
纯电技术反杀,增程优势土崩瓦解。
电池成本大跳水:碳酸锂价格从60万/吨暴跌至10万/吨,Model Y续航突破750公里,充电桩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大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4根公桩,三四线城市私桩普及率飙升。
增程车引以为傲的“无里程焦虑”彻底沦为笑话。
更扎心的是用户数据:85%的增程车主日常只用150公里纯电续航,超过65%的行驶里程靠纯电驱动。
理想内部统计显示,用户纯电里程是燃油的两倍。
花大价钱买的增程车,油箱成了摆设。
价格战绞杀,增程车输光底裤。
以前增程车敢比同款纯电贵三四万,现在价差缩到1万以内。
理想i8降价后比增程版更便宜,零跑直接砍掉增程版新车型,纯电占比冲到70%。
消费者算盘打得精:为了百八十块优惠能谈半天,价差缩小后谁还买增程?
更惨的是口碑崩塌:增程车投诉量激增280%,馈电油耗高达8-10L/100km,比油车还费油;3年保值率跌到45.4%,比纯电车低10个百分点。
二手车商直言:“收增程车像接飞刀,砍价至少对半起。 ”
车企上演“双面戏法”,增程车沦为棋子。
诡异的一幕出现了:纯电品牌拼命推增程,增程品牌玩命造纯电。
智己LS6增程版塞进66度大电池,纯电跑450公里;昊铂HL增程版续航350公里;小鹏X9增程版紧急入局。
这些车本质上都是“伪增程”——纯电续航堪比老款纯电车,油箱只是应急挂件。
另一边,理想L系列销量腰斩,问界M8月销2万台却把自家M9冲垮(月销从1.5万跌到1万)。
理想紧急推出纯电i8背水一战,但面对特斯拉Model Y和小米YU7的绞杀,连自家销售都吐槽:“快充和智驾没优势,光靠‘奶爸车’人设根本打不动。 ”
用户用脚投票,增程车困在场景里。
三四线城市本应是增程车的主场,结果私桩普及反而让增程没了用武之地。
河北车主王磊的增程车买来一年半,油箱只加过三次油:“加油纯粹为防汽油过期,加油工看我的眼神像看怪物。 ”
更荒诞的是车企算盘:增程车电池小成本低,比同款纯电省3-4万,但售价只便宜1万,多赚的差价成了救命利润。
零跑副总裁陈永海捅破窗户纸:“决策做增程不难,技术门槛低,关键是把握割韭菜的节奏。 ”
淘汰赛加速,生死牌已经发完。
问界和理想还在增程与纯电之间左右互搏,但市场早给出判决书:增程车7月销量前十中,6款同比跌幅超30%,问界M7暴跌41%,深蓝SL03跌穿地板。
经销商库存压到爆仓,终端优惠放开到8折仍无人问津。
某新势力区域经理透露:“现在卖增程车像推销传呼机,年轻人进门直奔纯电展台。 ”
当无线充电成为标配,谁还会为手机配个充电宝? 当纯电续航突破800公里,谁还忍受增程车的油电切换顿挫和保养麻烦?
这场战争的终局早已注定——增程车不会明天就消失,但它的棺材板,已经被纯电技术钉上了第一颗钉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