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晕车烦恼,智界R7S7搭载HUAWEI XMC,起步刹车更平稳

对于每天穿梭在城市里的上班族来说,上下班的路程往往是一天中最磨人的时光。

这种折磨并非源于路途的遥远,而是那无休无止、走走停停的堵车。

尤其是在早晚高峰,城市的主干道和高架桥上,车辆汇成长龙,缓慢地向前蠕动。

告别晕车烦恼,智界R7S7搭载HUAWEI XMC,起步刹车更平稳-有驾

前车往前挪动一米,你就得赶紧跟上,可刚踩下油门,前方的刹车灯又亮成一片红。

就在这反复的起步与刹车之间,一天中最宝贵的精力和耐心被消耗殆尽。

这种体验,对于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来说尚且是一种煎熬,更不用说那些刚上路不久的新手了,每一次操作都小心翼翼,却依然免不了让车子猛地向前一蹿或是紧急点头,不仅自己手忙脚乱,车里的乘客更是苦不堪言,胃里翻江倒海,晕车的感觉随之而来。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随着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电动汽车时代,动力响应更快,难道我们就只能忍受这种不适吗?

有没有一种技术,能够让汽车变得更“聪明”、更“体贴”,能像一位驾驶技术炉火纯青的老司机一样,将起步和刹车的力道控制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在拥堵的城市交通中,也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平稳、舒适的乘坐体验?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个解决方案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近期备受关注的智界S7焕新版以及即将面世的智界R7,就针对这个长期困扰用户的通勤痛点,给出了一个颇具说服力的答案。

它们所搭载的一项名为HUAWEI XMC的数字底盘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车辆的动态表现,旨在彻底告别那种令人不悦的起步“抬头”和刹车“点头”现象。

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技术名词,其背后所蕴含的,正是对驾乘舒适性体验的深度思考和技术突破。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车辆为什么会“抬头”。

当车辆从静止状态启动时,动力系统需要输出巨大的扭矩来驱动车轮转动,克服车辆的惯性。

尤其对于电动车而言,电机的特性是可以在瞬间爆发出最大扭矩,这股强大的力量作用在车轮上,会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

根据物理原理,这个力会使车身产生一个向后旋转的力矩,悬挂系统随之被拉伸,车头便会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这种感觉就像有人从背后猛推了你一把,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后仰。

传统的汽车厂商为了缓解这种现象,通常会通过软件程序,刻意将油门(电门)的初段响应调校得迟钝一些,但这往往会牺牲车辆的动态响应,让驾驶者感觉车子“不跟脚”。

而HUAWEI XMC所采用的自适应扭矩控制技术,则走了一条更为智能的道路。

告别晕车烦恼,智界R7S7搭载HUAWEI XMC,起步刹车更平稳-有驾

它不像一个只会开关的阀门,要么全开要么全关,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精准地控制火候。

当你踩下加速踏板时,XMC系统会以极高的频率实时监测车辆的姿态、车轮的附着力、驾驶者的意图等多种信息,然后智能地、平滑地调整扭矩的输出曲线。

它不会在一瞬间将全部动力释放,而是让动力如潮水般线性地涌出,这个过程既保证了车辆加速的迅捷,又避免了突兀的冲击感。

最终呈现给驾乘者的,是一种从容不迫、车身姿态极其稳定的起步体验,那种恼人的“抬头感”也就被化解于无形。

解决了起步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刹车“点头”。

这个现象的产生源于惯性。

当车辆高速行驶时,突然踩下刹车,车轮虽然减速了,但车身和车内的乘客由于惯性,依然会保持向前运动的趋势。

这股向前的惯性力会集中作用在车辆的前部,导致前悬挂被急剧压缩,车头随之猛地向下沉,形成“点头”的姿态。

这种感觉是导致晕车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HUAWEI XMC引入了电液协同舒适制动系统。

这套系统的精髓在于“协同”二字。

在传统的制动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液压系统驱动刹车片和刹车盘摩擦来产生制动力。

而智界S7和R7的这套系统,则巧妙地将电机制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能回收)和传统的液压制动结合在了一起。

当你踩下刹车踏板时,系统会优先、且更大程度地利用电机制动来进行减速。

电机制动产生的制动力相对柔和、线性,就像一个巨大的缓冲器,先将车辆的大部分动能平稳地吸收掉。

当需要更强制动力时,液压制动系统会“无感”地介入,与电机制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整个刹车过程。

告别晕车烦恼,智界R7S7搭载HUAWEI XMC,起步刹车更平稳-有驾

HUAWEI XMC的核心算法能够确保这两种制动方式之间的切换和力度分配天衣无缝,让整个减速过程变得如丝般顺滑。

根据相关测试数据显示,搭载该技术的车辆,在制动时车身俯仰的幅度可以有效降低超过百分之三十五,这意味着车身姿态更稳定,乘客感受到的前冲感和“点头”现象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然而,HUAWEI XMC的强大之处还远不止于此。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两项技术是让车辆在起步和刹车这两个单一动作上表现得更出色,那么其内置的全维协同控制模型(XYZ模型),则是将车辆的整个底盘系统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个模型就如同车辆的“运动中枢神经”,它不再让动力、制动、悬挂等各个部件各自为战,而是将它们整合成一个能够协同作战的有机整体。

更具革命性的是,这个“大脑”还与华为领先的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实现了数据层面的深度打通。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日常通勤中极其常见的场景:你正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在高架桥上行驶,前方的车辆突然无征兆地急刹车。

在传统的汽车上,整个反应链条是:你的眼睛看到情况,大脑做出判断,然后脚去踩刹车踏板,车辆的制动系统开始执行命令,悬挂系统则被动地承受车身姿态的变化。

这是一个“感知-决策-执行”的线性被动过程。

但在搭载了HUAWEI XMC和ADS的智界汽车上,情况则完全不同。

在你的大脑还在处理前方视觉信息的时候,车辆的ADS系统早已通过摄像头和雷达等传感器,提前预判到了风险。

这个风险信息会以毫秒级的速度传递给XMC的控制模型。

这个“大脑”会立刻进行全局运算,它不仅知道需要刹车,还能根据与前车的距离、当前车速等信息,计算出最理想的制动力度。

同时,它还会向悬挂系统下达“预指令”,让前悬挂的阻尼适度增加,提前做好支撑准备,以对抗即将到来的“点头”趋势。

于是,当制动系统开始工作时,悬挂系统也已经调整到了最佳的战斗姿态。

整个过程,从感知到协同执行,一气呵成。

对车内的你而言,可能只感觉到了一次果断而平稳的减速,车辆几乎没有多余的晃动和姿态变化。

这种由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的进化,正是中国智能汽车技术实力的体现,它将复杂的控制算法与精密的硬件执行机构完美结合,真正实现了用软件定义汽车的驾乘体验,为解决城市通勤中的驾乘舒适性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