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华为办联合实验室,聊造车合作,说智能升级

你有没有发现,近年来一说起“合作”“创新”,动不动就来个“赋能”,再不就是“生态”“共赢”,听起来都美滋滋,但落到实处,大多数时候不过就是让人家帮你打打下手,最后赚了还是谁家赚谁家的、问题还是谁家谁自己扛。可这回东风和华为整得有点不一样,眼看着两家在2025华为全联接大会上“联合实验室”这么大张旗鼓地揭牌,这里面有多少门道?是不是又是一场漂亮的“秀”?还是说真有那么点子“不一样”?

东风华为办联合实验室,聊造车合作,说智能升级-有驾

我先抛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汽车圈和科技圈大佬都搞着联合品牌、深度绑定?是要谁抱谁的大腿?还是谁舍不得对方的“灵魂”?很多人以为,造车嘛,无非就是钢板、螺丝、发动机这些老三样,科技公司顶多来点“导航”“语音命令”,但这几年一看,啥车不跟“自动驾驶”“AI操作系统”沾点边都不好意思出来吆喝。汽车这个行当,已经变得比手机、电脑还像数码产品。既然这样,到底谁才是真的“大脑”?谁才是掌舵的司机?这里头就有点意思了。

聊回这回的“联合实验室”,我觉得它最大的看点不是“谁和谁联合”,而是“怎么联合”和“为啥这么联合”。以前大家都听过所谓“华为HI模式”或者“鸿蒙智行模式”,一个是华为来套“交钥匙”大礼包,帮你把智能系统插个满当当,你只要有车壳就能卖;另一个直接华为连车的造型、渠道、营销全包,基本上当上了“灵魂人物”,车企就像给人家供货的。表面上厂子跟厂子合作,其实就是你求着人家来帮自己“智能化升级”,说好听是“合作伙伴”,说白了有点像甲方外包乙方。到最后,出了什么成绩,是谁家的功劳?谁说了算,这心里其实都有杆秤。

这次东风也算是老实人干了一件“不太老实”的事,和华为啪啪啪一合影,弄个“联合创新实验室”。这意味着什么?说明大家开始坐下来,面对面掏心窝子,把家底子翻出来一起想事儿,身子骨儿都动起来了,不是你给我贴点技术我拿去糊弄市场。这种合作模式,不是单方面喂饭吃,更像是大家摆好锅碗瓢盆,一起买菜做饭,谁想加个“独门调料”都得商量。说的不好听,以前谁家底子薄一点,谁就怕被别人喂几口饭之后,自己的胃口都给教坏了,再想自己下来捣鼓一锅就难了。这回,主厨和副厨总算可以一个锅里搅勺子,不仅一起分“汤”,连“配方”都各加半把盐。

为啥市场这么大,偏偏要折腾这种“共创”?你看东风是什么身份,央企老牌子,整个产业链老粗阔了,从研发到生产、从供货到售后,家底厚得很。按理说,能靠自己干的往往不愿意跟人掰着手腕儿和盘托出,更喜欢“借力打力”。但这回,东风的选择反倒折射出如今所有老牌企业的焦虑:数字化和智能化轰轰烈烈,市场要求不是谁快,而是谁真的敢“内化”科技基因——你光靠买来的“黑盒子”,迟早是别人家的“电子产品”。玩得久了,“灵魂”到底是谁的,都得打个问号。这里面,不只是东风的觉醒,其实整个行业都得琢磨这个理儿。

那华为图什么?别管它手机还是通信,都玩得溜得很。可是新汽车时代不是光比谁家“芯”强,“芯片”再强,没人给你找场景、落地生态,最后只能是“技术展览会”。最要命的是,现在国产车市比拼,不止是比性能数据,而是谁能把车做成“行走的智能空间”,谁能掌握“底层操作系统”,谁能把数据和体验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样一看,华为不光要做“赋能者”,更想成“共创者”,这样技术才能和产业长期黏在一起,根越扎越深,不会只浮在表面风口上。你也可以说,这叫“不做单纯工具人”。

所以你看,他们说“联合创新实验室”,不是来虚的。一边东风负责整车全链条,另一边华为更懂ICT底层大法,两边的苦功夫一起往“车载软件研发、辅助智能驾驶、AI泛场景”所以新“具身智能”上去琢磨。说白了,就是想让智能能力覆盖整个生产和消费生态,未来谁手里有全链条的技术话语权,谁才有主动权。不再是“我给你一套系统你自己做”,而是“两家一起开拓新模式,知识产权也不是只归哪一家,大家都吃到红利”。这比传统模式高级一大步。

关键问题接踵而至:这种看似平等的合作真能持续吗?也许有人觉得,等到成果分红,难免各家还是“斤斤计较”;也有人担心,假如“风险共担,成果共享”这一套出了岔子,矛盾比传统合作还尖锐。我觉得,这更像一场婚姻里的“AA制”,比起“男耕女织”来的踏实长久,但也更考验信任和共同目标感。只不过,谁都明白,产业升级的这条路,不能再抱着观望的心态“等米下锅”,谁都想从头到尾都“知道面子也要知道里子”,谁都想参与到“内力修炼”中去。

东风华为办联合实验室,聊造车合作,说智能升级-有驾
东风华为办联合实验室,聊造车合作,说智能升级-有驾

细品这场合作,有意思的点还在于一种非常现代、非常“中国式”的务实精神——不搞花里胡哨,也不一厢情愿地迷信“外来和尚会念经”,更不是简单的“你出钱我出技术”套路,而是大家“抱团取暖,一起进化”。你说他鸡贼也好,说他精明也罢,最起码直面了当前中国车市的两个现实:一是市场卷得不能再卷,你再傻傻做传统车厂,早晚得被淘汰;二是核心技术不能再“交钥匙”,必须进入到产业“深水区”一起捞,才有做大做强的可能。

还有一个点我得说说,就是这种合作方式,其实回答了“缩短创新周期”这个老大难问题。你简单照搬别人的东西,能快一点,但没法深入本地化和本行业最复杂的需求。两家一起搞实验室,就是为了在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到最终成果的时候,既有科技企业的顶层能力、又有行业场景的实际磨炼,出来自然“筋骨齐全”。它不是“嫁接”那么简单,更像是砸根新树,把营养和枝叶都留在自己地盘。

这是不是意味着传统“谁强谁主导,谁弱谁依附”的合作模式以后就失灵了?当然不是,市场从来只认实力,所谓共创、共担,背后还是看谁肯投入、谁扛得住试错、谁能沉下心做细活。今年能来一波联合实验室,三五年后,就得看谁的实验室不光是“PPT上漂亮”,而是真能推出牛掰产品、形成新商业模式。谁要再走那种“项目制、外包制”,迟早还是原地踏步。

我倒觉得,这也是给所有想活下去、想活得更久的行业老炮、新玩家提了个醒:别不屑,不要怕费事。你想永远不丢“灵魂”,想和科技公司拼内力,最终都绕不开坐在一口锅旁边,一边炒一边学的这一天。你光顾着吃现成的,总有个时刻得自己擦汗下厨,否则哪天“厨师”不干了,你就只有挨饿了。

写到这,你可能想问,到底这种模式是不是“终极答案”?我没那个本事给行业背书,只能说,每次真正的产业升级、技术更迭,玩的都不是谁跑得快、谁花钱猛,而是谁能彻底改变“谁依赖谁”的关系。东风和华为现在不是只赌“一个王牌”,而是想在新赛道把底牌都做厚。它能不能跑得远,就看后头有没有更多人愿意下场、有没有耐心死磕三年五年。这个答案,市场会给,但至少,有人已经先上桌动手了。__

“共创”听着俗,但如果你心不齐、利益捆不紧、分不清家底,还是那句老话,最后大家都得“喂喂自己、看看碗里”,谁也别笑谁。等过几年再看,是谁吃到了真正的蛋糕,是谁拍着肚子说“嗝儿——这顿饭我买得值”,也就心里有谱了。你们觉得呢?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