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新规出台 安全红线划定 行业告别野蛮生长
2025年9月。工信部一份文件震动汽车圈。《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11月15日。这是重磅消息。绝对重磅。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其实就是L2级辅助驾驶。它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今年1至7月。我国具备该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渗透率高达62.58%。超过六成。真的普及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事故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什么?不同车企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可靠性、稳定性差距大。用户容易误判功能边界。形成过度依赖。更有些企业。滥用‘高阶智驾’‘零接管’等概念。模糊了‘驾驶辅助’与‘自动驾驶’的界限。让驾驶员放松警觉。出现脱手、分心等危险行为。这太危险了。
所以这份国标来得及时。它构建了 “三重安全保障” 。提升产品能力表现。强化安全保障要求。规范系统使用方式。多维度规范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能力。
具体有哪些硬核规定?系统只能在其设计运行条件下激活。不能想开就开。领航辅助系统被特别要求具备限速控制能力。不得在实线处换道。还必须通过复杂场景试验。比如道路交叉口、施工区等。
对驾驶员状态的监测也严格了。系统必须具备手部脱离检测以及视线脱离检测能力。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发出提示和报警。驾驶员若未及时响应。系统应可控地退出激活状态。如果驾驶员多次违规。系统还会在一定时间内禁止使用。这下不能任性了。
与国际标准相比。中国标准展现出四大差异。明确禁止系统抑制 “手握方向盘” 的提示功能。进一步强化驾驶员主体责任。细化了道路试验要求。新增施工区、纸箱、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试验场景。更贴近中国实际路况。将用户告知及驾驶员培训要求覆盖至各类系统。并非仅针对换道功能。新增车端数据记录相关要求。为交通事故调查提供数据支撑。
这份标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填补了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产品安全基线空白。为行业准入、质量监督及事后追溯提供关键技术依据。短期看。企业可能需要增加开发、测试等环节的成本。但长期将推动它们建立规范化的安全体系。加速淘汰不合规企业。
对消费者而言。最关键的是要明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并非自动驾驶系统。驾驶员需持续关注路况并掌控车辆。手不离盘、眼不离路——这才是安全使用辅助驾驶的黄金法则。
未来已来。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随着国家标准的出台。智能驾驶行业将从‘野蛮生长’转向‘技术+合规’的双轮驱动阶段。这才是高质量发展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