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工信部申报又开始变得清淡了,你会发现,热闹的那些车型几乎都没了声音。比亚迪更是像踩了刹车一样,申报的车型简直像拉大旗的战队队伍突然缩了缩,少得可怜。开了三个月之后,终于觉得这个节奏有点疑惑。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突然瞥见一张照片,是我跟一位维修师傅聊的,他说:今年这个批次的零部件,有点撑不住。那种感觉你怎么理解?估算,下半年大部分零部件的生产压力比去年高出20-30%,供应链卡得厉害。我们其实都知道,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供应链自主、研发整合,这次明显受影响。
我曾经觉得,申报变少不是因为它变懒,而是说,这个市场和政策也在变,一年两次大改,有点过了。这次已是连续第二次挤牙膏式的更新,几乎全是增配,没有啥新车面貌。你觉得,比亚迪是不是觉得,反正车型还可以撑一年?毕竟,市场上那一堆热销车型,还有点存储旧料,不换新/减配的疫苗,是不是有点压力太大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猜,就是供应链英明,研发方向也在走细水长流的策略。真实的情况是,很多零件 — 比如电池模组、电机、核心控制系统 — 都去库存阶段,生产线调整、模组供应商调整集中发货时机。你试想,充满信心大改,成本砸进去,还不一定能提前应对供应难题,反倒得不偿失。或者说,企业已惯了用慢打慢杀的节奏,保持现金流稳定,未来的大招留到大改来时再放……
这让我想起之前听过的:有个修理工说,现在零件配不到,车间要排队,维修时间变长。你看,换车不如把车用久点——特别经济实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比亚迪是不是怕大改带来的库存和风险?但不得不承认,消费者心理也会觉得新意少了,喜欢等新款的人,这段时间怎么看都像被绑在旧车变新车这道题上,心里有点责怪。
在对比两款车的时候,有个实操差别让我发笑。同样是秦系列,秦L和秦plus第二排空间差不多,但品牌标识不同。操作体验也有差别:秦L用的软塑料多点,秦plus的中控上下调试按钮更顺手。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车的细节比全新还重要? 就算都是拼配件拼出来的车,细节的用心才是真正的积累。
但你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都把新定义得太狭窄。那单纯的续航优化、配置微调,难道就不算创新?我觉得,部分车企逐渐意识到,消费者其实更看重用车体验和新鲜感,毕竟这关系到心情。你一个普通的日子,开车除了跑跑长途,还得用得顺心。用十年车的我,倒是更关心那些微调带来的实际改变。
说到腾势N9,最大的变化其实是颜色和外观——双拼色一出来,档次立马升级。这个点我给打个样本少的估算,双拼色工艺可能要贵个5%到10%,但卖相提升至少20%,这是投其所好的设计逻辑。腾势高端化走到这个份上,是不是意味着比亚迪终于意识到高端市场不是单靠配置堆砌,而是形象和体验同步提升?不过我也偷偷猜测,双拼色是不是还和供应链资源有限有关?毕竟,单色车多一块材料,就能少一点工艺。
另一个疑问:腾势的无人机仓,刚刚我还在夸它解耦优雅,现在又把它绑上车,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啊,总觉得再干一点点变脸的感觉。
这个阶段,最让我困惑的是——那么多销量不错的车型,比如元up,海豹06GT,宋L EV,怎么就不见了踪影?真的就觉得它们可以延后换新?我觉得,可能比亚迪在选题上越来越仔细了,也许落在后面那几款,是留着下一次的大招。而另一种可能是,车企也在试图用稳步增长来减轻供应链压力,毕竟,热销车型的换代压力最大。
去年我们用热情换来的新车,今年变得稳定或缓慢。但我还在想:这是不是一种策略?市场还会继续好转吗?还是这是一个等待更好时机的布局?这一路走下来,心里还蛮复杂的。
一旦未来真来了大革新,那些还在磨洋工的旧款车,最后会不会变成漂浮在时光里的旧梦?这问题,我还真没有答案。你猜猜,汽车行业是不是也像我们生活一样,有时候犹豫、不前,反而是一种等待成熟的节奏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