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事儿,乐子很大。
说日本那边有机构,正儿八经地,真金白银地,买了一辆仰望U8,然后拉回去,拆了。
没错,你没听错,拆了。一台一百多万的车,咔咔一顿拆,零件摆一地,一群白大褂围着看,跟三体人研究地球人尸体一样,场面一度非常赛博朋克。
这事儿魔幻在哪儿呢?魔幻在三十年前,这事儿都是我们干的。那时候我们看桑塔纳、看皇冠,跟看天顶星科技似的,拆一辆车,复印机都得干冒烟了。现在倒过来了,轮到老师傅们开始研究我们这些“歪门邪道”了。
这叫什么?这就叫风水轮流转,以前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不装了,摊牌了,我们就是来掀桌子的。
讲真,日本车企现在的心态,非常值得关心。他们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儿了,之前海鸥和海豹也被他们拆过,拆完还假模假样地发个报告,说哎呀比亚迪这个成本控制真是牛逼,这个三电系统真是有点东西。说白了,就是四个字: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现在轮到仰望U8,震撼直接升级成了惊吓。海鸥海豹是偷家,是小刀剌肉,让你疼,但你觉得还能忍。仰望U8是什么?仰望U8是直接在你家水晶门口跳舞,开着高达问你“就这?”。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这是赤裸裸的羞辱。
所以他们必须拆。不拆,董事会问起来怎么交代?不拆,工程师们晚上睡得着觉吗?拆,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为了给国民一个交代,告诉大家:“我们还在学,我们没放弃治疗!”
但学得会吗?我跟你讲,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
日本汽车工业的核心是什么?是“工匠精神”。这个词以前是褒义词,代表着精益求精,把一个螺丝拧到极致。但现在,时代变了,这玩意儿成了“工匠蛋雕”。你还在研究怎么把刀磨得更快的时候,人家直接掏出了激光炮。降维打击,懂吗?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以前对日本车是有滤镜的。省油,耐用,不出错,是居家过日子的不二之选。开一辆凯美瑞,你就是这条街最稳重的仔。但是现在,汽车的定义被重塑了。它不再只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工具,它是一个带轮子的手机,一个移动的客厅,一个能让你原地掉头的玄学法器。
在这一点上,日本车企是集体“悟了”,但是是往反方向悟的。他们觉得,车嘛,工具而已,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干嘛?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都是异端!我们丰田的信仰就是开不坏!
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谁在乎你开不坏?大家在乎的是好不好玩,酷不酷炫。就像你跟一个天天打王者荣耀的小孩说,我这个诺基亚能砸核桃,你猜他会是什么表情?他会觉得你脑子有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反技术崇拜”。你以为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是特斯拉的FSD,是英伟达的芯片?错了,决定自动驾驶真实水平的,是小区里逆行的老头乐,是突然窜出来的外卖小哥,是那个不讲道理的左转掉头。这些混乱的、不合逻辑的场景,才是技术的终极试炼场。日本车企那种实验室里的严谨,在现实的混沌面前,不堪一击。
所以他们拆解U8,能学到什么?他们能学到易四方技术,能学到云辇系统,能算出每一个零件的成本。但他们学不到那个“胆子”,那个敢把一百万的车造成一个“玩具”的胆子,那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掀桌子精神。
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如果说之前的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仰望U8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同行看了都得傻,傻了之后就得哭,哭晕过去。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个战地记者,只不过战场上飞的不是子弹,是PPT和价格表。
他们看着仰望U8的底盘,可能会惊叹这个结构,那个用料。但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购买U8的人,图的根本不是这些。就像买奔驰的人,买的是那个三叉星徽的社交价值;买特斯拉的人,买的是马斯克构建的那个硅谷梦。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一种近乎信仰的东西。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而仰望U8的用户,他们买的是一种情绪价值,一种“我能做到,而你不能”的优越感。这玩意儿你怎么学?这还学个屁啊!
日本车企现在就卡在这里,不上不下。想all in电动车吧,燃油车的利润放不下,那可是真金白银。继续守着燃油车的一亩三分地吧,眼看着城墙一天天被电钻凿穿。这种纠结,像极了每一个面临中年危机的男人。
所以,拆车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行为艺术。它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缓解焦虑。拆开之后,发现自己真的造不出来,焦虑反而更深了。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他们拆解U8的最终结论是什么?大概率是写一份几百页的PPT,然后高层开会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这玩意儿真特么的酷,但我们学不来,因为我们的企业文化不允许我们这么酷。
然后大家下班,继续开着自己的皇冠,回家。太阳照常升起,只是有点晃眼。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