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零跑汽车卖出七万多台,销量蹭蹭上涨84%,这数据乍一听像极了新势力里的黑马冠军。
可你要是走在上海或深圳的大街上,说实话,想找辆零跑?
不容易。
它就像隐形的幽灵,在豪车云集、电动车满街跑的背景下,默默地躲着藏着。
这事儿让人忍不住挠头:成绩摆那呢,为啥大城市反而看不到它的影子?
说到这里,不妨把镜头拉远点,我倒是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插曲——山东兴福镇,一个外表平淡无奇的小地方,却停满了蔚来汽车,上千辆!
老板们不仅买车,还自己掏钱修换电站,搞得跟给自家造个新能源王国似的。
三百亿产值、全国四成市场份额,这灶具产业不是盖的,也难怪他们敢“玩命”投资高端品牌。
反观零跑,它更像是在乡村赛道上疾驰的一匹野马,没有豪门背书,只靠性价比和技术硬核撑场面。
“半价理想”这个绰号,一点都没吹牛。
同样配置,同等空间,人家价格能低好几万,对那些预算紧张却讲究实用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C10、C11瞄准10-20万元区间,还有B10激光雷达版直接冲破10万关口,自研智驾系统加持,让对手只能望尘莫及。
但这些招数放进北上广深,就显得有点“不合时宜”。
这里还有件关键事儿往往被忽略——基础设施和品牌生态圈建设。
在那个财大气粗小镇,自建换电站如同盖楼一样顺手;但到了上海深圳这种巨型都市,没有金主爸爸撑腰,你靠自己去铺路充电桩?
别逗了,那活累死个人还赚不了什么。
这意味着,即使产品过硬,但没有配套服务保障,大多数消费者心里还是打鼓。
有人会问:“为啥不干脆升级打高端路线?”
嗯,这问题扎心又现实。
刚推出的新款D19确实盯着理想L系列、问界M7这样的玩家,但从“接地气”的性价比选手摇身变成高级玩家,中间隔了一堵厚厚的信任墙和品牌壁垒。
不只是投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户心理认知转变,这一步跨起来,不是一两个月能搞定。
这让我想到两个世界同时存在。
一边,是上海深圳这样经济体量巨大的顶尖战场,被老牌豪华与新能源新贵霸占,各种资本、人脉交织成网;另一边,则是三四线甚至县城区域,更适合灵活机动、自主研发降本增效打法奋勇拼杀。
这俩赛道,看似平行,其实暗流涌动,有时候差距一条巷子那么近,却遥不可及。
聊聊消费心理也挺有趣。
有句话叫,“我开不起奔驰,但起码可以拥有蔚来”。
这社会符号太强烈,高收入人群乐于炫耀身份,而务实派则更多关注花最少的钱拿最多东西。
所以尽管销量数字抢眼,你也不会看到繁华都市里,到处都是穿T恤戴墨镜、一脸轻松驾驶零跑路过的人物出现——毕竟品牌形象塑造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政策方面也是搅局者之一。
不发达地区常年享受购车补贴,而且生活节奏慢,对续航要求没那么挑剔,使得入门级车型更吃香。
而且,新基建覆盖还没完全普及核心城区外围,让初创企业找到蓝海。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城市配套逐渐完善,小众玩家如果不能迅速补齐短板,很可能沦为夹击对象,被市场淘汰掉。
说到底,我认识个朋友最近买了辆纯电SUV。
他开开心心提回家的第一天,就皱眉说:“市中心停车怕划伤,这‘便宜货’开的可真忐忑。”
面子这东西,比续航省油靠谱还复杂。
他哪知道啊,这背后其实暴露出的是消费心理层面的鸿沟:大家买的不仅仅是车,更是一块身份标签牌,要么精致优雅,要么朴素亲民,中间很难混搭出来一种舒服感。
所以,现在看来零跑像是在找属于自己的舞台,不急着去那条人人争夺惨烈的一线高速公路,他们选择在三四线稳扎稳打,用价格优势赢得市场,再用技术积累口碑,同时偷偷摸摸试探进入高端阵营。
如果某天咱们真的看到满大街都是穿休闲装骑着零跑路过繁华都市,那绝对算是翻盘神迹。
不过现在嘛,还得继续磨练内功,多角度布局才行。
至于未来谁笑到最后?
没人敢拍胸脯保证,因为成年人懂,输赢之外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狠狠地把日子过好。
不然越急越容易摔跤。
你觉得呢?
是不是每个品牌都有自己必须遵守、不一定合理但铁定残酷的游戏规则?
最后抛个脑洞,如果明年我们突然发现某国产新势力逆袭成功,占领了一线城市所有充电桩旁边的位置,会不会引爆全网热议?
届时网友们该怎么调侃“草根英雄终结者”?
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