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一下子就降温了,早上出门,那叫一个冷飕飕。我走到车旁,刚要上车,就想起了一个老问题 —— 降温后,到底要不要热车呢?这问题,估计很多车主都纠结过,今天咱就好好唠唠。
以前,我总觉得,大冷天的,车子在外面冻了一夜,不热车咋行呢?就跟人早上起来,得活动活动筋骨,才能精神抖擞地干活一样,车也得热热身,才能好好跑。每次降温后开车,我都老老实实地在原地等着,看着仪表盘,心里琢磨着,多热会儿车,对发动机肯定有好处。
但后来,我跟一位修车师傅聊天,他的话可把我惊到了。他说:“现在这天气降温了,大家都纠结热车的事儿。其实啊,超过 30 秒都是浪费油,别再被误导了!” 我当时就纳闷了,以前的认知一下子被打破,这到底咋回事呢?
咱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要热车。车辆停放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发动机内的机油会流回机油底壳,上半部缺乏机油润滑。而且低温会让机油的流动性变差,变得像糖浆一样粘稠。这时候如果直接启动车辆并高速行驶,发动机零部件之间就得不到充分的润滑,磨损就会加剧,就好比你让机器在没润滑油的情况下干重活,那机器不得早早 “罢工” 嘛。另外,发动机在未达到正常工作温度之前,汽油无法完全气化,容易形成积碳,导致启动困难、怠速抖动、油耗增加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热车似乎还是很有必要的。
可修车师傅为啥又说热车超过 30 秒是浪费油呢?原来,现在汽车发动机的技术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以前的发动机,主流的机油润滑方式是 “飞溅润滑”,需要靠曲轴的曲柄搅动,把油底壳的机油 “甩” 到缸壁上进行润滑,这种方式确实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让机油均匀地 “铺” 在发动机各个运转的零件之间,所以以前大家说热车几分钟是没问题的。但现在,大多数发动机采用的是 “压力润滑”,通过机油泵的压力,将机油从油底壳通过油路和油管,快速输送到发动机各个运动零件的摩擦面进行润滑。而且现在很多发动机使用的机油泵,还拥有 “可变排量” 的控制,压力控制非常精准。并且在发动机的主油道当中,还有 “单向阀” 的设计,发动机熄火以后,能保证主油道的压力在正常工作的压力范围内。下次启动发动机时,机油就能瞬间被送达到发动机各个需要润滑的部位。所以,从发动机润滑这个角度来讲,热车时间不用太长。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发动机技术进步了,但冬天因为气温低,机油流动性变差,发动机运转阻力较大,确实会使油耗增高。而且国内很多车在 “国三” 以后,柴油发动机都使用了 “高压共轨” 技术,是电控喷油。冬天柴油粘度高、流动性不好,导致喷入气缸的柴油雾化效果差,混合气燃烧不充分。所以电喷式柴油发动机在冷启动时,都会通过 “加浓喷油”,来让发动机尽快达到工作温度。如果这时候我们就开车上路,发动机还处在 “加浓喷油” 状态,我们踩油门,喷油嘴又会增加喷油次数和供油脉宽,油耗就会进一步增加。
这么看来,热车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只是热车的方式和时间得讲究。那到底该怎么热车才正确呢?其实很简单,车辆启动后,在原地等待 30 秒左右,让机油有时间被输送到各个需要润滑的部件。然后就可以缓慢上路行驶了,但一开始不要高速行驶,保持低速,发动机转速不要超过 2000 转 / 分。就像人刚睡醒,先慢慢活动下身体,再开始正常行动。等水温表指针上升近 60℃(超过水温表表径的三分之一)时,就可以正常加速行驶了。这样既避免了原地怠速热车时间过长,造成油耗增加和积碳增多的问题,又能让发动机和各部件逐渐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减少磨损。
所以啊,降温后热车是需要的,但真没必要热太长时间。修车师傅说的超过 30 秒都是浪费油,虽然有点绝对,但也提醒了我们,不要过度热车。大家以后再遇到降温,就按照这个方法来热车,既能保护车子,又能省点油钱。要是觉得这文章有用,就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祝您往后开车顺顺利利,一路发大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