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极限测试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事情是这样的:一辆电池容量标称只有两度电的汽车,在北京零下几度的冬天里,连续进行了三十次从静止到时速一百公里的急加速测试,整个过程下来,车辆的动力表现非常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衰减。
这让很多人感到非常好奇甚至有些不解,因为在大家的普遍认知里,电池这么小,怎么可能经受得住如此高强度的折腾呢?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技术在支撑,今天我们就用大白话来聊一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这台引发争议的车是东风日产的一款名为轩逸·电驱版e-POWER的车型。
一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觉得它要么是纯电动车,要么是插电混动车。
但实际上,它走的是一条非常独特的技术路线。
简单来说,这辆车你只需要像普通燃油车一样去加油站加油,而不需要找充电桩给它充电。
可奇怪的是,驱动这辆车前进的,从始至终都只有电动机。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组合:它有着电动车的驾驶感受,却用着燃油车的补能方式。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不用充电,那驱动电机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就藏在它的发动机舱里。
这台车确实有一台内燃机,但它的作用和传统燃油车完全不同。
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是直接通过变速箱来驱动车轮的,发动机的转速和车速是紧密关联的。
而在这台轩逸e-POWER上,这台发动机被彻底“解绑”了,它不参与任何驱动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发电。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随车携带的高效发电站,它只负责安安静静地在自己最舒服、最省油的工作状态下运转,然后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电能。
这些生产出来的电能,会流向两个地方:一部分直接供给驱动电机,让车子跑起来;另一部分则会存到那个只有两度电的小电池里。
说到这个两度电的电池,正是大家疑问的焦点。
在如今动辄上百度电的纯电动车时代,两度电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够看。
但我们必须换个思路去理解它的作用。
它在这里并非扮演一个提供长续航的“大水库”,而更像是一个反应极其迅速的“蓄水池”或者说“能量中转站”。
它的核心功能不是储存大量电能,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瞬间释放出巨大的电流,并在有机会的时候,快速地把能量补充回来。
了解了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令人惊讶的三十次连续急加速测试,一切就变得清晰起来了。
当驾驶员一脚油门踩到底,车辆需要瞬间爆发出最大动力时,单靠发动机临时发电的功率肯定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那个小电池就会立刻介入,把自己储存的电能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与发动机发的电汇合在一起,共同涌向驱动电机。
这就好比打仗的时候,主力部队(发动机发电)正在往前冲,旁边还有一支精锐的预备队(电池放电)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确保了关键时刻的爆发力。
所以,这台车在急加速时,能给人带来类似纯电动车那样迅猛且顺滑的推背感。
更有意思的是加速之后的过程。
当车辆松开油门减速或者刹车的时候,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车辆的动能回收系统会立刻开始工作,把原本会因为刹车而浪费掉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再反向充回那个小电池里。
因为电池本身容量就小,所以回充的速度显得格外快。
这就好像用一根很粗的水管去灌满一个小水杯,几乎是眨眼的功夫就能灌满。
在测试中,车辆完成一次加速后,仅仅是掉个头的几十秒时间里,仪表盘上就能看到电量在明显回升。
这样一来一回,就形成了一个非常高效的能量循环。
每一次减速和刹车,都是在为下一次的急加速做准备。
所以,即便连续进行了三十次这样高强度的能量吞吐,整个系统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动力没有出现衰减。
除了极限的加速测试,这台车在模拟日常驾驶的山路和高速路段,也展现了这套系统的“聪明”之处。
在蜿蜒曲折、需要频繁加速和刹车的山路上,车辆的控制系统会非常智能地调配能量。
当上坡需要大功率输出时,发动机会和电池一起工作,保证动力充沛;而当遇到下坡或者弯前减速时,能量回收系统又会见缝插针地把能量收回来。
整个过程中,电池的电量始终被巧妙地维持在一个中间水平,大概百分之五十左右。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电池随时处于一个“可充可放”的最佳状态,既有足够的空间来吸收回收的能量,也有足够的电量来支持下一次的加速。
而在相对平稳的高速巡航状态下,发动机则会以一个非常经济的转速安静地运行,发出的电量刚好满足车辆巡航所需,如果有多余的电能,就会慢慢地给电池补电,让它时刻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整个过程非常平顺和安静,几乎感觉不到发动机的存在,驾驶体验无限接近于一台纯电动车。
而当需要超车时,只要深踩油门,电池储存的能量又会立刻介入,提供额外的动力。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就能明白了。
日产的e-POWER技术,实际上是另辟蹊径,试图融合燃油车和电动车各自的优点。
它通过“发动机只发电,电动机来驱动”的方式,让驾驶者享受到了电驱动带来的安静、平顺和快速响应,同时又彻底解决了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和充电不便的问题。
那个两度电的小电池,看似是“短板”,实则经过巧妙的系统设计,变成了实现这种高效能量循环的关键一环。
它的小体积和轻重量,也使得车辆的整备质量不会过高,操控起来更加灵活,并且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它的性能衰减也远比大容量电池要小得多。
总的来说,这项技术并不是为了追求极致的性能参数或者超长的续航里程,而是从普通消费者的日常使用场景出发,提供一个更省心、更舒适的出行解决方案。
在这个新能源技术百花齐放的时代,不同的厂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无论是我们国家大力发展的纯电动和插电混动技术,还是像日产e-POWER这样的增程式技术,它们都是在探索未来汽车的更多可能性。
这种技术路线的多元化,对于消费者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车。
技术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堆砌一堆冰冷的数字,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美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