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香港主板上市,张兴海发声,布局高端车全球市场

铜锣湾的晨曦总是来得略显迟缓。

十一月的香港,天色偏灰,天空像是刚被资本市场的手揉皱过。

港交所门口,赛力斯的上市锣声敲得很响,像某种久违的审判。

赛力斯香港主板上市,张兴海发声,布局高端车全球市场-有驾

锣声一停,张兴海微微扬起的嘴角和背后的问界车标在媒体闪光灯下,倒像是一组新老势力的合影。

此刻,如果你是亲历者,站在交易大厅那片光怪陆离的玻璃下,会不会想起一句老掉牙但总真切的话:“资本的游戏,谁在下注,谁在裸泳?”

赛力斯上市,不只是一次融资。

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身份更新仪式,一头扎进全球化的深水区。

A+H两地上市,背后是140.16亿港元的筹码,从人民币到港币这道折算题,很快就会变成一张张国际采购合同和一条条智能工厂流水线。

而对外宣称的“全球产品研发”、“营销服务”和“产能建设”,其实都是同一场赌局的不同下注点——筹码堆高了,风险同样,也就放大了。

以旁观者的视角复盘这场戏码,其实并不难。

赛力斯这家公司,2016年掉头转向新能源,彼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还被调侃为“烧钱竞争场”。

后来踩中风口,顺利和华为牵手,外界一度把它看作“科技巨头联姻传统制造”的样板。

问界系列——M5、M7、M8、M9,牌面上看,产品矩阵颇为丰满,80万用户的确也不是个小数字。

市场份额的增长,销量打榜的连续冠军,数据摆得明明白白,这就是现代造车公司的基本功。

但有意思的是,“软件定义汽车”和“用户定义汽车”这两块金字招牌,在资本和市场之间来回倒手,总像某种流行病学的案例。

今天你喊智能化,明天他喊智能化;今天你讲绿色低碳,明天他也讲绿色低碳。

“高端化”这顶帽子更像是某种仪式用的皇冠,戴得住还是戴不住,往往得靠市场和用户的耐心来验证。

张兴海的发言稿里,AI、具身智能、飞行汽车这些词眼蹦得很欢。

赛力斯香港主板上市,张兴海发声,布局高端车全球市场-有驾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这些年“人工智能+”的风口,吹得谁都想变成下一只会飞的猪。

赛力斯现在的选择,是把自己包装成“技术科技型企业”,深挖AI和智能制造,试图用全球化叙事给资本和用户打上一层金属光泽的滤镜。

但智能汽车这门生意,讲钱不讲理,讲理也很难讲赢钱。

140亿港元的IPO净募集资金,听起来像是天降甘霖,但做过财务分析的人都明白,这笔钱能烧多久,烧到哪儿,烧出什么花,都是悬案。

全球化不是一张船票,更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拿着港交所的上市路条,固然光鲜,但如何找到真正的海外市场增量,恐怕不是“出海”两个字能概括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中国高端新能源车的“出海困境”。

技术固然重要,渠道、品牌和本地化更棘手。

在欧洲,优越的安全标准和环保法规下,国产高端新势力往往成了“新移民”——入乡未必能随俗。

在东南亚、南美这些新兴市场,中国车企拿到了门票,却常常发现,游戏规则比想象中复杂:补贴政策反复横跳,关税壁垒一夜之间筑高。

赛力斯们的智能化卖点,在本地消费者眼中,也许不过是“多了几个不常用的按键”,或者“APP装了没用几次”。

回头看“A+H资本平台”这套组合拳,似乎更像是给公司披上一层抗风险的防弹衣。

可惜,资本市场的温度计,有时候像坏掉的空调:它只反映一小撮人的情绪,有点热,也有点冷。

上市是通往全球的车票,但车轮能滚多远,还得看底盘和发动机。

智能驾驶突破40亿公里,200多万次碰撞避免——这些数字乍一看漂亮,但业内人士都懂,自动驾驶的数据归零游戏,总要靠海量数据喂出来。

赛力斯香港主板上市,张兴海发声,布局高端车全球市场-有驾

真正的商业落地,考验的不是算法有多聪明,而是用户愿不愿意为此买单。

问界M9的销量虽然漂亮,但高端市场的用户忠诚度,往往脆弱得像刚抛光过的发动机罩:一个小瑕疵,反弹就会很剧烈。

我倒是很认同赛力斯那句“技术创新为锚、用户体验为本”的口号。

但现实往往比口号残酷。

全球化征途上,没有永动机。

今天的创新,明天也许就成了标准配备。

用户体验,你做得再极致,也总有人觉得不过如此。

说到底,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起点热闹,终点却往往见不到观众。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派出所夜班时,一个老警察看着案卷自嘲:“我们每天都在破案,可谁来帮我们破破人生的案?”造车也是一样,每天喊着智能、绿色、高端,最后却是烧钱、拼命、熬夜。

赛力斯今日意气风发,在港交所敲锣,可谁会知道明天会不会碰上一场“黑天鹅”?

资本不讲人情,全球市场更不会怜香惜玉。

写到这里,还是忍不住要自嘲一句:我们做分析的,常常被数据和逻辑框死,连黑色幽默都要按比例配比。

看到豪华新能源上市,心里不自觉就想问一句,这场“全球化新赛道”,到底是新车道,还是一条环形跑道,跑着跑着又兜回原点?

话说回来,高端新能源车的“全球荣光”,到底是中国制造能力的自信表达,还是资本市场的一场精美幻觉?

赛力斯这趟A+H路演,能否冲破内卷,真正成为国际玩家?

140亿港元的故事,还会有多少个续集?

最后,我只想把问题留在这里:在全球化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加速中,中国高端新能源车企究竟该如何平衡“烧钱”和“生存”这道永恒命题?

你如果是张兴海,会不会也在喧嚣过后,偶尔被这样的夜色和疑问困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