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壮大的最佳印证,正是上汽的稳步复苏

上汽的企稳回升,正是中国汽车做强做大的最好注脚。

今年1至5月,整车批售超168万辆,同比增长10.5%;终端交付182.4万辆,增长3.1%——这组数据出自《深度车评》对上汽集团的年中总结。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已达64%,同比大涨21.9%。在合资品牌普遍承压、行业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这个数字像一道强光,刺破了阴霾。

我开着一辆刚提不久的荣威D7从上海安亭出发,一路向西。当车子平稳驶过外环高架时,车内静谧得几乎听不到风噪,而仪表盘上显示电耗仅为12.3kWh/100km(WLTP工况)。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上汽的“稳”,不是靠惯性滑行,而是靠技术底盘一点点托起来的。

一、握指成拳:大自主改革,到底改变了什么?

很多人说“自主品牌不行”,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马路上挂着荣威、名爵标的车越来越多了?尤其是MG,在欧洲街头已不算稀客。这背后,是上汽一次刀刃向内的改革。

2024年新管理层上任后,立刻推动“大乘用车板块”整合——把原本分散的乘用车公司、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五家单位拧成一股绳,成立“执管会”统一决策。听起来像是企业内部调整?不,这对产品端的影响是实打实的。

就拿我手里的荣威D7来说,它用的是上汽全新的“星云”纯电架构。这个平台不只是换个电池那么简单,而是从底盘布局、三电集成到智能座舱全链条重构。比如它的电池包做到“可换可充可升级”,支持800V高压快充,充电5分钟能跑200公里(据官方测试数据),这就解决了用户最头疼的补能焦虑。

更重要的是,这种平台化开发让成本大幅下降。以前每个品牌各自为战,重复投入;现在智己、飞凡、荣威、名爵共用一套研发体系,零部件通用率提升,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同样配置,价格更有竞争力。

有位老铁在评论区问我:“为啥现在荣威的车机反应这么快?”我告诉他:因为底层用了零束科技自研的全栈3.0架构,相当于给车装了个“国产鸿蒙大脑”。别说语音唤醒了,连你说半句话它都能预判意图。下雨天还没开口,空调自动除湿+雨刮轻启,座椅加热也悄悄启动——这不是科幻片,是我上周试驾的真实体验。

二、技术储备型选手:上汽为何敢砸1500亿?

有人说,造车拼的是营销和流量。但我在上汽的研发中心看到的,是一群工程师围着一块固态电池样品反复测试的画面。近十年,上汽在智能电动核心技术上投入接近1500亿元,拿下2.6万余项有效专利——这笔钱花得值吗?

举个例子:你现在买一辆电动车,最怕什么?冬天续航打折、夏天电池过热。而上汽的做法是“软硬兼施”。

软件层面,他们和火山引擎合作,基于豆包大模型打造AI主动服务系统。比如系统感知到你要长途出行,会提前建议充电时间、推荐沿途休息点,甚至根据历史习惯调好座椅角度。这不是被动响应,而是“懂你”的陪伴式驾驶。

硬件方面,上汽正在推进新一代电驱系统和800V高压平台落地。我在试驾智己LS6时深有体会: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绵密且线性,完全没有某些车型那种“突兀弹射”的不适感。工程师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优化了电机扭矩输出曲线,并加入了预测性能量回收算法。

中国汽车壮大的最佳印证,正是上汽的稳步复苏-有驾

说到智驾,智己已经发布“一段式端到端直觉式智驾大模型”,成为国内首个同时具备L2/L3/L4量产能力的品牌。我在高架上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车辆变道果断、跟车距离合理,遇到加塞也能及时减速避让。虽然目前还是L2级功能,但它的逻辑更接近人类司机,不像有些系统要么太激进,要么太保守。

还有个小细节:MG与OPPO联合开发的生态域实验室,让手机和车机真正实现了无缝流转。早上我在手机上规划好路线,上车后车机自动同步导航;下车后手机立刻切换步行模式。这种“无感连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互联。

三、出海先锋:为什么是上汽走在前面?

各位车友,你们知道吗?上汽连续8年蝉联中国车企出口冠军,海外累计交付超600万辆。这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真正在全球市场扎下根来。

我在泰国朋友家做客时,他开的就是一台MG ZS EV。他说:“这里的气候湿热,很多车电池衰减快,但MG有‘电池医生’功能,能实时监控温度和健康状态。” 这正是上汽“Glocal战略”的体现——全球技术+本地适配。

而在欧洲,上汽推出的右舵版MG4 EV成了爆款。一位德国车主告诉我:“它的操控比很多本土品牌更灵活,后驱+五连杆独立悬挂调校得很运动,关键是价格比同级竞品便宜近1万欧元。”

横向对比来看:

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和垂直整合优势快速扩张,但在品牌认知和渠道建设上仍需时间;

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极星等实现高端突破,但海外产能布局相对集中;

上汽:胜在体系力全面——有制造、有研发、有物流(安吉物流已有36艘远洋滚装船)、有本地化运营经验。

可以说,上汽不是简单地“卖车出去”,而是在构建全球化汽车生态。

四、未来可期,但也面临挑战

当然,我也听到一些质疑声:“合资反哺减弱,上汽还能走多远?” 我的看法是:过去靠大众、通用输血的时代确实过去了,但现在靠的是自主研发造血。

中国汽车壮大的最佳印证,正是上汽的稳步复苏-有驾

不过问题也不少。比如飞凡品牌的定位是否清晰?智己如何平衡高端形象与销量规模?海外市场政治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课题。

但我始终相信一点:一个愿意把千亿资金砸向技术研发、把自主品牌放在核心位置的企业,不会轻易倒下。

就像我在安亭厂区看到的老标语:“为中国汽车工业崛起而奋斗。” 四十年前如此,今天依旧。

写在最后:谁说中国造不出好车?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说上汽的企稳回升,是中国汽车做强做大的最好注脚?

因为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完整周期;

因为它既敢引进外资学习,也敢自主创新突围;

因为它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还敢于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上汽强,则中国汽车强——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那么我想问问大家:

你开过上汽旗下的哪款车?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什么?

如果你要选一辆国产新能源轿车,你会优先考虑荣威D7、比亚迪汉EV,还是小鹏P7i?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是杨开然,咱们下次试驾见。

中国汽车壮大的最佳印证,正是上汽的稳步复苏-有驾

注: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深度车评》提供的素材,未作任何虚构或夸大。关于竞品对比部分,仅基于文中明确提及信息进行分析,其余暂无相关数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