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开电动车的朋友可能都遇到了一个挺闹心的事儿,尤其是在天气热起来之后。
咱们得先承认,这些年“中国制造”在新能源汽车这块儿,确实是给我们长脸了,技术、设计、销量,样样都拿得出手,走在路上看着满大街的绿色牌照,心里头那份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
可就是在这片大好的形势下,一个老问题又被一场全国性的高温天气给摆到了台面上:电动车一上高速,续航里程怎么就跟闹着玩儿似的,掉得那么快呢?
这事儿让不少车主心里犯嘀咕。
在城里开的时候,感觉特别踏实,仪表盘上显示的续航里程,比如说是500公里,那扎扎实实跑个四百大几十公里基本没问题,心里非常有底。
可场景一换到高速公路上,情况就完全变了。
车速一提上来,保持在一百一、一百二的时速巡航,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续航数字往下掉,那速度比心跳还快,有时候实际开出去100公里,表上显示的续航可能就少了150公里,甚至更多。
这就让很多人不理解了,难道是车企在续航上跟我们玩文字游戏,虚标了吗?
还是说这电池本身就有问题?
其实,这背后既有我们初中就学过的物理知识,也有汽车厂家在成本和技术之间做的取舍。
咱们先来说说这续航到底是怎么“丢”的。
罪魁祸首主要有两个,一个叫“空气阻力”,另一个是“电机的工作效率”。
先说空气阻力,这个东西听起来挺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你把手伸出正在慢速行驶的车窗,只会感觉到微风拂面,很舒服。
但如果车速提高到每小时120公里,你的手就会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往后推,感觉就像顶着一堵墙,这就是空气阻力。
物理学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就是车辆受到的空气阻力,跟车速的平方是成正比的。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的车速增加一倍,比如从60公里每小时提高到120公里每小时,那么空气阻力不是增加一倍,而是会猛增到原来的四倍。
这意味着在高速行驶时,你的车子大部分的能量,也就是电池里的电,都用来跟空气“搏斗”了。
有数据显示,一辆普通的家用电动车,在市区以60公里左右的时速行驶时,可能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电量是用来克服风阻的。
可一旦上了高速,这个比例会急剧飙升,超过一半甚至更多的电量,都消耗在推开前方那堵看不见的“空气墙”上了。
这么一想,电量消耗得快,也就不难理解了。
再来说说第二个原因,电机。
我们都知道电动车开起来特别平顺,加速也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不像燃油车那样,需要一套结构复杂的变速箱。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电动车,都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单速变速箱。
在市区里走走停停,频繁加减速,这种设计是优势,因为它能让电机大部分时间都工作在自己最舒服、效率最高的转速区间里,既省电又有劲。
可到了高速公路上,这个优点就变成了缺点。
为了让车子能持续稳定在120公里的时速,电机就必须被迫长时间保持在一个非常高的转速下运转。
这就好比让一个短跑冠军去跑马拉松,他虽然能跑,但会非常吃力,而且体力消耗巨大,远远不如一个专业的长跑运动员来得有效率。
电机也是一个道理,当它长时间在高转速区间工作时,它的效率会明显下降,很多电能并没有转化成驱动车辆前进的动力,而是变成了热量白白散发掉了。
所以,车外有巨大的风阻在“吞”电,车里头的电机又在“傻乎乎”地空耗,这续航里程自然就撑不住了。
再加上夏天开空调,压缩机也是个用电大户,几方面因素叠加,续航“雪崩”就成了必然现象。
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没办法解决了呢?
其实也不是。
汽车工业里早就有了现成的解决方案,比如保时捷推出的那款纯电动跑车Taycan,它就很有远见地在后桥上安装了一台两挡变速箱。
这套系统的工作原理很聪明:在车辆起步或者需要急加速的时候,它会使用1挡,提供强大的扭矩,带来很好的加速体验;而当车辆进入高速巡航状态,它就会自动切换到传动比更大的2挡,这时候,在同样的车速下,电机的转速就可以降下来,回到一个更经济、更高效的工作区间。
这就好比我们骑变速自行车,上了平路以后换到高速挡,腿蹬起来就轻松多了。
据测算,这套系统能为车辆在高速上节省不少电量,实实在在地提升续航。
既然有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我们平时买的这些主流电动车,甚至包括一些价格不菲的车型,都不用呢?
答案说穿了也很现实,就是“成本”。
一套精密可靠的两挡变速箱,从研发到生产,都需要不小的投入,这会直接增加整车的制造成本。
对于那些主要面向大众市场、对价格非常敏感的家用车来说,车企们会觉得这笔买卖“不划算”。
他们可能会认为,大多数用户百分之九十的用车时间都是在城市里,真正跑高速长途的需求并不高,为了这百分之十的场景去增加所有车辆的成本,不符合商业逻辑。
这种想法虽然能理解,但站在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角度看,心里多少会有点不是滋味。
我们买一辆车,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上下班的代步工具,更是买了一份随时可以“说走就走”的出行自由。
如果因为厂家为了控制成本,导致我们在关键的高速出行场景下,要时刻为续航担惊受怕,那这种体验无疑是大打折扣的。
不过,正当大家对高速续航问题感到有些无奈时,电池技术领域的一个新方向,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那就是“钠离子电池”。
我们现在用的绝大多数都是锂电池,锂电池能量密度高,性能好,但它的缺点也很突出,就是原材料“锂”比较稀有,价格贵,而且低温环境下性能衰减很厉害,这也是为什么一到冬天,很多电动车的续航就打对折。
而钠电池就不一样了,它的原材料“钠”,就是我们食盐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地球上储量极其丰富,成本自然就低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钠电池的低温性能非常好,即使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天气里,也能保持不错的电量,这对北方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
虽然目前钠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比不上锂电池,但它已经开始在一些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了。
比如,像雅迪这样的两轮电动车品牌,已经推出了搭载钠电池的车型,价格亲民,续航也能满足日常通勤。
这就像一个信号,预示着一个更经济、更普及的电动化时代的到来。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进步,当成本更低的钠电池应用到四轮汽车上,特别是那些小型的代步车,将会大大降低购车门槛,让更多人享受到电动出行的便利。
当然,在等待技术全面革新的同时,我们自己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续航焦虑。
开车时尽量保持平稳,少一些急加速和急刹车,把车速稳定在一个相对经济的区间,这样能省下不少电。
定期检查一下轮胎压力,胎压不足会增加行驶阻力,也是一个耗电的隐形杀手。
还有就是给车子“减负”,不要在车里堆放太多用不着的杂物。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日积月累下来,都能为你换来实实在在的续航里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