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宣布享界S9T将于9月21日正式开启交付,作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凭借高颜值大空间和全维科技配置赢得市场关注

9月16日那天,现场气氛挺热闹的。北汽的展台,尤其是享界S9T的那块标牌,周围人不少,我走过去听到几个现场销售在跟两个潜在客户讲,做得还算细:车的颜值、空间、科技配置都打了广告。像这种新车发布会,就算是不懂行业的人,也都知道大致的市场趋势——多功能、智能化,是主旋律。

我在一旁站着,刚刚跟销售聊了两句,他说:这车压力很大,订到的前40000台,小部分是大批订购,更多的还是散客。估算,平均每台售价估价在25万左右(体感,数据不准),利润可能在5%到10%这个区间。你说,卖个一万台商业链上仍然可观,但大规模量产带来的供应链压力不好忽视。

一开始我还挺喜欢这辆车的。颜值的确不低,尤其那溜背线条,像是把跑车的设计元素揉进了旅行车。空间嘛,官方宣称至少有2.2米宽,总体布局合理(样本较少,不排除个别车型偏差),实际试坐发现,腿部空间不错,尤其后排,也没想象中那么压抑。

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宣布享界S9T将于9月21日正式开启交付,作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凭借高颜值大空间和全维科技配置赢得市场关注-有驾

而且那块大屏,反应快,操作还算顺畅(这段先按下不表),给我一种未来感挺强的感觉。关键是超智慧——车内搭载了鸿蒙智行系统,支持语音控制、导航、娱乐、车辆状态一体化管理。说实话,搭Android的安卓车机我见多了,鸿蒙的优化流畅度和稳定性确实有点优越感——这点,或许某位技术大佬会说,底层不同就像苹果和安卓的差别。

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它的续航和充电表现。官方宣称续航650公里(估算,样本未全覆盖),快充30分钟能补充大约250公里续航。这个真实感来源于我翻了下笔记——看了一些实测数据,实际使用中,可能是600到650区间浮动,毕竟路况、温度都会影响。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搭载的电池包和电机,正像拼装玩具多块不同拼图一样,续航其实是由几个电池组拼合出来的。供应链肯定比传统方案复杂,像我之前打听的,北汽在电池供应上,可能还在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博弈,毕竟他们都在争供应富余这块蛋糕。

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宣布享界S9T将于9月21日正式开启交付,作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凭借高颜值大空间和全维科技配置赢得市场关注-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制造这一款车的研发到生产,过程其实像做烘焙——材料要精细搭配。有些品牌在底盘、动力、电池布局上,像是在试不同的配方。像这款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提前订?我猜,是因为它兼具颜值和实用性吧。很现实——我们买车,不就看心情还能看钱包?但你说,普通车主会懂这些底层调配的复杂?估计还是看颜值+体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查了几份调研报告,数据显示,国内旅行车市场占比大约5%(样本少,估算偏保守),但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轿车。倒不是说旅行车有多大优势,而是因为它的空间和多用途特性,逐渐被家庭、个人用户接受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智能化真的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吗?市场上那些所谓高科技的配置,大部分只是亮点,能用的、实用的才是真硬核。但这就像手机一样,先进了,体验如何?还得看系统优化和硬件匹配。

报价方面,我估算这车实际到手价应该在22万到27万之间(估算/样本少)。这个价位,和特斯拉Model 3或比亚迪汉有点重叠,但差别在于用户需求。WhatsApp状态提醒——你用车时真正关心的是安全、空间、科技,还是颜值?

有一次我问销售:这车跟市面上其他同级别的旅行车比,差在哪?他犹豫了一下,说:稳妥是空间和智能配置,差别在细节——比如悬挂调校、车身刚性。我听了心里想:那到底这些差别,在日常驾驶中,是像看得见的坚固还是用得上的智能?说实话,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宣布享界S9T将于9月21日正式开启交付,作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凭借高颜值大空间和全维科技配置赢得市场关注-有驾

对了,身边有人说这车未来还能升级得更智能吗?我没细想过,但觉得应该可以。不然,像我们一辆手机一样,软件能不断升级,硬件是否也会随着时间变得更强一些?这又涉及到,现在的车是否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未来的电子设备?

我一直觉得,汽车的安全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那天修理厂里一个师傅说:这个车的辅助驾驶还不错,但你别以为自己在开飞机。我理解他的意思——技术再牛,终究还是人在用,不能掉以轻心。这也是我对智驾的担心:再智能,还是得人看着。

咱聊了这么多,但有个小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品牌都在争夺科技+空间的市场?是不是,这个市场的门槛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反正从这个角度看,享界S9T拿到市场,也不算什么奇迹。

北汽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宣布享界S9T将于9月21日正式开启交付,作为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凭借高颜值大空间和全维科技配置赢得市场关注-有驾

说到心里有个疑问也没办法给个准答案:这辆车,真能在未来三年,保持那么高的热度和销量吗?还是真的只是新鲜感驱动的短期热潮?或者,我们都还没看穿背后那层未来布局的底牌。

坐在车里,看着那块大屏,忽然觉得未来其实挺迷离的——真看得清楚,还是只看到了一层光影?这细节,或许才是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