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改玩新花样!比亚迪疯砸50亿建赛道,买车比降价已成过去式?

车友们,不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晒车的画风突然变了。 以前大家买了新车,最爱发的是购车合同上的优惠金额,或者续航里程的数字截图;现在呢,赛道漂移的视频、越野车队穿越山林的合影反而成了主流。 更让人惊讶的是,一向精打细算的比亚迪,居然在郑州砸下50亿建了一座专业赛车场——这笔钱放在2024年,相当于六家头部自主车企全年的净利润总和。 你说这是车企钱多没处花,还是他们真的嗅到了什么新风向?

其实咱们仔细想想,现在去4S店看车,销售员递过来的配置表已经没那么吸引人了。 续航、屏幕尺寸、智能驾驶功能……这些参数在不同品牌之间差距越来越小,甚至10万级别的SUV都标配了全景影像和语音交互。 当硬件配置拉不开差距,车企开始琢磨怎么打动人心了。 这不光是比亚迪一家的选择,而是整个行业从“拼参数”转向“玩体验”的信号。

车企改玩新花样!比亚迪疯砸50亿建赛道,买车比降价已成过去式?-有驾

我有个朋友上个月刚提了辆越野车,其实他平时根本不去极限路况,但每个周末都会跟着车友队去郊外轻度穿越。 他说:“买这车不是为了爬石头过泥坑,而是喜欢一群人在野外支起天幕喝茶聊天的感觉。 ”还有一位女车主,买了辆带赛道模式的电车,她笑着告诉我:“我从来不开快车,但参加品牌方的赛道日活动时,学会漂移后发朋友圈,点赞比晒包还多。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价值”,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购车决策。

车企改玩新花样!比亚迪疯砸50亿建赛道,买车比降价已成过去式?-有驾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变化:2025年上半年,有35%的消费者是因为参加了车企组织的文化活动最终下单,比两年前涨了20个百分点。 反过来看,死磕价格战的车企反而越走越难。 2024年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4.3%,到今年一季度又跌到3.9%,比工业平均利润率低了一大截。 有的品牌卖一辆车净利润不到1万,甚至亏本赚吆喝。 当降价降不动了,玩文化就成了破局的关键。

比亚迪这次建的赛车场,可不像临时搭的展台那么简单。 它是国内首个为新能源车量身打造的全地形场地,沙漠冲坡、水池航行这些原本要去西北荒漠才能体验的项目,现在在城市里就能玩到。 比如仰望U8过水坑时,车轮划开波浪的细节能透过透明亚克力窗看得一清二楚。 这种让技术“活起来”的体验,比配置表上“最大涉水深度1.4米”这种冷冰冰的数字直观多了。

说起来,比亚迪也是被市场逼出了这步棋。 今年7月他们的销量增速几乎停滞,海鸥、宋Pro这些曾经的爆款被吉利、长安抢走了风头,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更是难以突破。 硬件优势被追平之后,只能靠情感联结来找回场子。 其实领克和长城早就走通了这条路——领克连续多年搞赛道日活动,甚至带着车主组队参加国际比赛,硬是把“性能”标签烙进了用户心里;长城的坦克品牌更绝,它卖的不是车,是一整套越野生态,从改装方案到穿越路线,甚至荒原露营的咖啡壶都能给你配齐。

有人可能会问:花50亿建场地,不如直接降价让利给消费者? 短期看确实如此,但2023年那轮价格战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车企利润薄如刀片,后续研发和服务跟不上,最后吃亏的还是车主。 反观保时捷,销量不算顶尖,但靠品牌溢价赚得盆满钵满。 车主买的不仅是车,更是“开保时捷”代表的生活方式和认同感。 现在国产车企搞文化运营,就是想培养这种长期认同。 资本市场显然更看好这种模式——投资人怕的不是烧钱,而是烧不出护城河。

车企改玩新花样!比亚迪疯砸50亿建赛道,买车比降价已成过去式?-有驾

说到底,当70多个品牌卷在同一个赛道时,车企终于意识到:参数配置只是入场券,情感共鸣才是真正的壁垒。 以后咱们选车,可能不再纠结“哪家多优惠2000块”,而是会想“哪个品牌的活动更对我胃口”。 喜欢操控感的可以加入赛道俱乐部,爱户外探险的能找到越野大队,哪怕只是家庭用车,也能通过亲子车友会认识新朋友。

这种转变对消费者绝对是好事。 汽车不再是从A到B的工具,而是连接兴趣圈层的纽带。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聊起选车理由时会说:“我选这个品牌,因为它懂我想要的生活。 ”

车友们,如果现在让你挑一辆车,你是更看重直接降价优惠,还是愿意为品牌带来的归属感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