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服了。
花了一等座的钱,结果被塞进商务车厢的角落里,座椅还是个残缺版——没扶手、靠背不能调,旁边的商务座乘客优雅地喝着咖啡,你却像个“插班生”一样尴尬地坐在那。
这就是今天网上热议的高铁“低人一等座”。
买了一等座,却坐了个“四不像”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不断有网友爆料,买了高铁一等座的票,上车后发现座位在商务车厢里。本来还挺高兴,以为赚到了,结果一坐下就傻眼了。
这座椅,说是一等座吧,它在商务车厢;说是商务座吧,它又缺胳膊少腿的。没有中间扶手,靠背不能调节,就这么直挺挺地坐着。
有网友形容得特别精准:“这不是坐在豪华包房里,这是蹲在豪华包房里。”
更尴尬的是什么?你花着一等座的钱,坐在商务车厢里,旁边的人享受着180度平躺的商务座待遇,你却像个局外人。这种对比,简直让人如坐针毡。
铁路部门:这是“混编”,没办法
已经有记者打电话问了12306,客服的回复很官方:这是因为部分列车编组时会有“混座”情况,商务座和一等座混在一起。
翻译一下就是:车厢设计的时候,就把一等座塞进商务座凑数了。
至于能不能换座?客服说得看余票情况,如果一等座车厢有空位,可以找乘务员协商。但问题是,谁买票的时候能知道自己会被安排到这种“低配版”座位?
这就好比你去餐厅点了个标准套餐,结果服务员把你带到包间,但给你上的是简配版的菜,还告诉你“没办法,厨房就这么安排的”。
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很难懂吗?
有人说,不就是坐几个小时车吗,至于这么计较?
我想问问这些人:如果你买了商务座的票,结果让你坐二等座,你能接受吗?
消费的本质是等价交换。 我付了一等座的钱,就应该享受一等座的服务。这不是矫情,这是基本的消费者权益。
更何况,高铁票价可不便宜。以京沪高铁为例,二等座553元,一等座933元,商务座1748元。一等座比二等座贵了近400块,结果连个正常的扶手都没有?
这不是服务打折,这是明目张胆的“货不对板”。
高铁都世界第一了,服务咋还这么糙?
中国高铁的硬件水平,那是真的牛。速度快、运行稳、准点率高,在全世界都是顶尖水平。但在服务细节上,还真有不少槽点。
比如这次的“低人一等座”,明明是设计和编组的问题,却要让乘客来承担后果。更讽刺的是,铁路部门明知道有这种情况,却不在售票时提前告知。
这就像买手机不告诉你是阉割版,买了才发现功能缺失。 这不是坑人是什么?
其实解决办法很简单:要么在售票系统里标注清楚,让乘客自己选择;要么干脆别搞这种“混编”,该是什么座就是什么座。实在不行,给这些座位打个折,或者提供一些补偿。
但现在的情况是,铁路部门既不提前告知,也不主动补偿,全靠乘客自己去“协商”。这种甩锅式的处理方式,真的配得上“中国高铁”这块金字招牌吗?
别让乘客为你们的“将就”买单
说白了,这事儿反映的是一个态度问题。
铁路部门觉得,反正票卖出去了,座位安排是我们的事,乘客坐哪儿都一样。但对乘客来说,花了钱就要享受相应的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真正的服务,不是看硬件有多豪华,而是看能不能让每个乘客都感受到被尊重。 哪怕是最普通的二等座乘客,也应该得到承诺的服务标准。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中国高铁用了20年。但要从“走得好”到“走得舒心”,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低人一等座”的存在,说到底就是管理者的傲慢——反正你们没得选,爱坐不坐。但别忘了,当高铁不再是唯一选择时,乘客自然会用脚投票。
高铁可以跑得很快,但别让服务掉了队。 否则,再快的速度也追不上乘客失望的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