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日产在华销5.74万辆,中国研发N7助力,还布局出口与插混,中国成其主引擎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日产汽车在2025年7月卖出了5.74万辆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8%,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所有中国新势力车企的当月销量。
2025年7月日产在华销5.74万辆,中国研发N7助力,还布局出口与插混,中国成其主引擎-有驾

而帮助日产实现这一逆转的,正是一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纯电轿车N7。

这款车在7月卖出了6455辆,上市三个月累计销量达到1.63万辆,成为日产在中国首款销量破万的新能源车型。

这一切的转变,始于2025年初的一场静默权力转移。

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马智欣宣布,中国研发团队被赋予产品定义、动力配置等核心决策权,彻底打破传统合资企业“总部遥控”的枷锁。

这一变革催生了惊人的效率,N7便是在这样的土壤下诞生的。

N7自4月27日上市,仅用18天就收获超过1万个订单,创下了合资纯电车型的新纪录。

到6月份,N7单月售出6189辆,占日产品牌总销量的11.5%。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款车带动了日产全系车型销量环比激增27.5%,轿车与SUV销量分别上涨24.1%和37.7%。

对于连续四个季度亏损、全球裁员2万人、关闭10家工厂的日产而言,N7的走红堪称“及时雨”。

N7的成功绝非偶然降价的结果,而是基于对主流市场的精准解剖。

这款车拥有4930mm车长和2915mm轴距,以B级尺寸实现C级空间,得房率达到83%,超越了同级车型。

后排860mm腿部空间,配合18°可调座椅,直击家庭用户“一车多用”的需求。

在配置方面,N7搭载了高通8295P芯片与DeepSeek-R1大模型的智能座舱,配合11.99万-14.99万元的定价,将“高性价比智能化”打包送上。

动力上主打均衡实用,160kW和200kW两种单电机版本兼顾能耗与驾驶体验,不追求极限性能却赢在稳定可靠,完美契合家庭用户需求。

日产为这款车的成功投入了巨额资源,未来三年将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技术中心扩容至4000人规模。

与华为合作鸿蒙座舱、联合Momenta开发端到端智驾系统,构建“中国大脑+全球基因”的技术生态。

天演架构融合了GT-R底盘调校经验与76年电驱技术积淀,但由中国工程师主导本土化适配。

2025年7月日产在华销5.74万辆,中国研发N7助力,还布局出口与插混,中国成其主引擎-有驾

N7的用户以35岁以下的年轻家庭用户为主,其中30%为日产忠实车主增换购,70%为年轻首购或来自其他品牌增换购的新用户。

超71%的用户仅一次实车体验即果断下定,超过60%用户直接入手智能舒适大满配——Max版本。

为了回馈首批用户,东风日产还送出了21888元的限时购车权益,包括副驾AI零压云毯座椅、科技选装包、智能冷暖冰箱等配置。

日产并没有满足于N7的成功,已经加快了产品布局。

8月N7排产计划提升至1万辆,同时计划2026年将其出口至东南亚、中东、中南美等市场,瞄准全球中端电动车空白。

首款插混车型N6也已亮相工信部,基于天演架构打造,搭载1.5L插混系统和21.1kWh电池,将于第四季度发布,进一步覆盖混动需求人群。

日产与东风集团成立合资进出口公司,计划2025年启动出口业务,首批四款新能源车型将依托中国供应链成本优势,以“MADE IN CHINA”身份进入全球市场。

这种“在中国定义,向全球复制”的模式,改写了合资品牌半个世纪的技术单向输入史。

马智欣表示:“中国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日产全球创新的加速器”。

在竞争层面,日产的增长显得尤为不易。

6月中国乘用车市场虽同比增长18.1%,但主流合资品牌份额持续萎缩至24.5%,日系品牌份额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日产凭借新能源车型的突破,不仅扭转了连续15个月的下滑趋势,更在合资阵营中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其新能源车渗透率达11.5%,远超合资品牌5.3%的平均水平。

与日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其他大型车企在华销量的分化。

丰田同比增长5.7%,显示出其稳健的市场表现;而本田则同比减少14.7%,面临着不小的市场压力。

日产汽车也在调整其全球战略布局。

2025年7月15日,日产宣布作为Re:Nissan计划中全球生产重组的一环,将把位于追浜地区的追浜工厂整车生产业务,转移并整合至福冈县日产汽车九州有限公司。

在这场旨在实现复兴的变革中,中国市场正以无可替代的地位,成为驱动日产前行的“主引擎”。

2025年7月日产在华销5.74万辆,中国研发N7助力,还布局出口与插混,中国成其主引擎-有驾

日产将大量研发资源投向中国,依托中国的技术人才和创新环境,加速推出符合全球趋势的新产品、新技术。

以上海车展发布的日产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为例,这款由中日团队联合研发的车型,不仅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更将走向全球市场。

中国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也为日产的生产和成本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全球供应链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依托中国的产业优势,日产能够更高效地组织生产,保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

日产对在华管理团队的调整,体现了其对本土化战略的高度重视。

马智欣拥有30年日产汽车工作经验,兼具日本、美国等主要海外市场管理阅历和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

这种“国际化背景+本土视角”的管理组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合资企业的文化壁垒,提升决策效率。

在智能化领域,日产摒弃了以往“闭门造车”的模式,转而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展开广泛合作。

特别是在辅助驾驶方面,日产积极与本土领先的辅助驾驶公司合作,共同提升车辆组合驾驶辅助的智能技术水平。

目前日产正在合作的两家企业华为和Momenta都是本土领先的智能座舱和组合驾驶辅助技术的合作伙伴。

自2023年起,日产汽车持续与文远知行在苏州开展无人驾驶出租车实地运营测试。

测试车队已累计运营里程超过14万公里,为日产未来量产车型的辅助驾驶能力积累了大量数据。

日产还与本土高校开展了丰富的合作。

2024年,日产继续加深与清华大学的深度合作,双方携手成立了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主要针对Z世代人群的有效媒体触达方式和中国Z世代人群的购买行为的研究以及电动汽车生态系统的商业模式开发的研究。

在人才培养方面,日产通过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吸引本土优秀人才加入研发团队。

日产在华的“产官学”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不仅增强了日产在中国市场的技术渗透力,更使其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生态的重要参与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