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挺复杂的,尤其是在我个人看来,别克这个老牌曾经标志着品质和稳健,但现在被新能源、智能化绑得死死的,它们怎么想的,我也搞不清楚。这回上市的至境L7,作为一个全球车的标签让我有点儿好奇,结果分析过后,才发现背后其实暗藏着一堆破绽。
我先说说 Brand(品牌)这块。别克在北美市场的战略收缩还记得吧,去年那次裁员新闻一出,谁还敢说它是全球车呢?国外别克车型偏偏因为销量差,被退出的退出了,本土的在中国的只是特供车。我翻了翻资料,似乎这特供模式就像是你做菜时随机加点调料,不统一标准,结果就是品质和技术都走偏了。至境L7的技术源头其实是上汽和泛亚的拼接,它们一直借用别克的面子做国产化方案。这就像你用别人家做的成品,虽然看上去很像,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却是不完整的拼凑。
这让我想问,会不会在新能源越做越深的今天,这种拼凑终究会露馅?(这是我比较担心的地方)毕竟技术验证需要时间。如果技术快用山寨的方法掩盖,时间一长,车主受得了吗?说到技术,光看参数,至境L7搭载1.5T增程器和31.5kWh电池,电续在200km左右,和零跑C11的185km差不多,但你问我,实际用起来怎么?我觉得,可能真得看市区堵车的频率和里程需求。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电池容量比我印象中还大点,算算每百公里的电费,差不多0.12元(粗算的,大概值),配合续航,日常跑个百八十公里不用太担心。但至境L7的智能配置明显输在生态丰富度上。你知道,市场上这几年,用户买车已不单是看价钱和续航,更看智能和生态的匹配。零跑C11的Leapmotor OS 3.0系统,语音响应,响应速度特别快,生态APP丰富得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深蓝S7则是跟华为合作,用华为的定制方案,这些都让它们的智能化水平晋升不少。
至境L7的eConnect 4.0看似配备先进,但实际用起来,感觉软件滞后了一拍。其实我有个猜测,这可能和它背后研发限制有关。(这就插句话)有时候我在想,合资品牌家底厚,但创新能力真比不起纯国产自研呀。(对自己这句话有点儿怀疑)它们可能在硬件上赔了不少,软件就得赶点上,否则就落后了。
前面我还翻了相册,看到车内的中控屏和座椅设计,是真的挺规矩的,没有特别惊艳的亮点,但就是有那份稳扎稳打的感觉。只是这份稳未来能不能支撑起它的溢价能力?这也是个大问号。
一直满脑子在琢磨,为什么这些合资品牌在智能化和技术验证上,没能早点追上自主品牌?(这也和它们的研发文化有关)自主品牌像零跑、深蓝,起步晚,但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壁垒慢慢高起来了。而别克这种借船出海模式,似乎走得过于保守,结果就是技术水平滞后,卖价格没得优势。
讲讲售价,这次的至境L7定价,短期看来还算合理,但有点让我疑惑:别克在中国的溢价能力究竟能坚持多久?(我自己都在怀疑)终究,品牌的溢价还是要靠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口碑建立。我知道,很多朋友会说,但它续航还行,配置还能接受。是呀,但我觉得,未来要走多远,一款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拼接车,也只能放在试水的位置。
聊到这儿,想问你们:如果你遇到这个价位的国产新车,技术比它更成熟,智能也更丰富,你还会考虑买至境L7吗?(其实我自己心里早知道答案)
虽然我对它的未来持保留态度,但你知道吗?有人跟我说:别急,OTA更新快,技术会追上的。我心里就一边笑,一边觉得:OTA换新用了半年,能不能把根底打稳?这个问题,才是让人屏息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赛道上,谁的考试作答比题更丰富、更新更快,才有可能最终赢得市场的认可。你怎么看?是继续观望,还是瞄准更有潜力的国产新锐?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