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崛起真相,外国车企不是不会,而是压根不想

最近,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的话题在网上讨论得特别热烈,尤其是在长城汽车的负责人魏建军说了一句“外国车企不是不会造电动车,是压根儿不想造”之后,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很多人听了这话,心里头可能会犯嘀咕:那些世界闻名的汽车巨头,像是德国的大众、宝马,日本的丰田,美国通用,哪个不是响当当的百年老店?

技术实力雄厚,资金也不缺,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中国新能源车跑遍大街小巷,自己却无动于衷呢?

中国汽车崛起真相,外国车企不是不会,而是压根不想-有驾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门道,是他们真的技术跟不上了,还是说,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咱们普通人没看到的一盘大棋?

咱们得先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些海外汽车巨头的立场上想一想。

对他们来说,过去一百多年里,最核心、最引以为傲的家当是什么?

是发动机和变速箱。

这不仅仅是一堆精密的机械零件,更是一座用无数专利技术和几代工程师心血构筑起来的坚固堡垒。

就拿德国来说,三大汽车集团单单依靠燃油车相关的技术专利授权,每年就能轻松入账将近三百八十亿欧元。

这笔钱赚得稳稳当当,几乎是躺着就把钱挣了。

再看看日本的丰田,它的发动机和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市场称霸了三十年,几乎无人能敌。

还有美国的底特律,光是变速箱这一块,就建立起了庞大的产业链,养活了无数家庭。

这就像一个世代经营金矿的家族,每天挖出来的都是金子,生意模式成熟得不能再成熟。

现在突然有人跟他们说,别挖金子了,未来是属于“数字货币”的,你们得赶紧转行。

他们会怎么想?

第一反应恐怕不是兴奋,而是警惕和抗拒。

因为放弃燃油车,就等于要亲手把自己最赚钱、最擅长的业务给废掉,然后跳进一个全新的、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和一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新玩家从零开始竞争。

这其中的沉没成本和转型风险,是任何一家成熟的大公司都必须反复掂量的。

更现实的问题是,在新能源转型的初期,造电动车对他们来说,可能真的是一门“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中国汽车崛起真相,外国车企不是不会,而是压根不想-有驾

有报道指出,在欧洲市场,一些传统车企每卖出一辆电动汽车,甚至要亏损数千欧元,这些亏损还得靠卖燃油车赚来的利润去填补。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一边是利润丰厚的燃油车业务,另一边是不断烧钱、短期内又看不到多少回报的电动车业务。

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在巨大的经营压力面前,选择继续依赖那棵“摇钱树”,在战略上显得更为“稳妥”。

所以,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去研发电动车,而是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决心去进行一场彻底的自我革命。

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渐进式的改良,比如搞搞混合动力,而不是一步到位地拥抱纯电动。

然而,就在这些海外巨头犹豫和观望的时候,中国这边却上演了一场截然不同的戏码。

我们国家很早就意识到,在传统的燃油车赛道上,我们起步晚,想要追上甚至超越那些西方巨头,难度极大。

既然旧跑道上不容易超车,那我们就干脆换一条新跑道,开辟新能源这个全新的战场。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首先是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规划,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众汽车的中国区高管贝瑞德到中国来走了一圈,回去之后感慨万千,他说中国的充电桩数量比路灯还多。

这个比喻一点也不夸张,数据显示,中国的公共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360万个,占到了全球总数的大约七成。

这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最直接的就是用车成本的大幅下降。

在中国,驾驶电动车跑一百公里,电费可能也就是十几块钱,比一杯咖啡还便宜。

而在德国,同样的里程,电费换算过来可能要七十多块钱。

中国汽车崛起真相,外国车企不是不会,而是压根不想-有驾

如此悬殊的成本差距,自然而然地引导了消费者的选择,为电动车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链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和完善。

当国外的工程师们还在为如何进一步压榨内燃机的热效率而绞尽脑汁时,我们已经围绕着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建立起了一整套强大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如今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

据说在一次国际车展上,德国的工程师们围着宁德时代的电池包,眼神里满是惊讶,他们很难相信,电池技术能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成本控制上做到如此的平衡。

这其实就是一个缩影,反映出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技术的天平已经开始向我们倾斜。

我们不仅突破了许多技术壁垒,还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把成本控制到了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水平。

最终,市场的选择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中国的年轻一代消费者,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他们来说,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大型的、可移动的智能终端。

他们更关心车机系统是否流畅,语音助手够不够聪明,车辆能否通过在线升级(OTA)不断获得新功能。

而这些,恰恰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的拿手好戏。

他们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造车,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科技体验感。

反观在一些海外市场,购买电动车的用户群体年龄偏大,年轻人对传统品牌的忠诚度依然很高,市场对于智能化的需求和接受度远不如中国。

因此,当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全面拥抱新能源的时候,那些反应迟缓的海外巨头才猛然发现,他们不仅错过了最佳的入场时机,甚至连市场的游戏规则都已经改变了。

大众汽车把研发中心搬到合肥,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他们意识到,想要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就必须深入到这片创新的土壤中,向中国同行学习。

所以回过头再看魏建军那句话,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

那份“不想造”,并非出于无知,而是源于对过往辉煌的留恋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然而,市场的浪潮从不等待犹豫者,正是这份曾经的“不想”,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落后了一个身位,甚至是一个时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