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九月销量的消息出来了,我其实第一时间就翻了个朋友圈,惯性担心一下行业动态。数据显示,九月小鹏单月销量达到了41581辆,蔚来也有34749辆,理想的数字最低点,33951辆,但三者还算稳定。这数值一比,无非验证了之前的判断:这两个品牌的市场位置都还是稳当的,只是差别就是它们各自的打法。
我其实一直在琢磨,为什么理想的增长没有别的两个快?讲道理,他的技术积累没得说,锂电池的成本控制、增程技术,其实都很扎实,但那也是老本嘛,能护城河扎得深点的,只不过今年开始变得被压缩。实际上,我曾经在朋友圈调侃,理想更像是靠爆款起家的品牌,但你爆款能撑多久?我前几天翻了下理想L6的报价单,或者说这个车的配置单,真是想象中很有心思,车内空间大、配置齐全,符合年轻家庭的需求,价格也还算亲民。可偏偏这个性价比标签,能撑几年?我就想,万一哪天市场换趋势,理想怎么应对?据说,增程模式现在也开始有点动摇了,未来的技术路径都还没有定型。
说实话,我觉得自主品牌逐步走向优质全能的方向,是一场硬仗。你从研发到供应链,到渠道,背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博弈。蔚来的研发投入,十年投入过600亿人民币,专利不算少,要知道每年30亿研发,意味着几乎每天都在忙新技术新产品,技术上的硬实力其实还算有底气。不得不说,蔚来的债务负担也不轻,资产负债率高得有点吓人,烧钱圈钱的节奏让人胃疼。这个家伙能持续创新下去吗?就看他们后续推出的新产品能不能接得住市场的需求了。
你会不会觉得有点怪?我其实一直挺支持问界的,做成熟点的中国豪华品牌,像是问界M9那种,金水桥上走过,车身线条的细节都在说:我们不是山寨,我们是国际范。但真正问界能不能突破,还是要看能不能打造出真正的技术壁垒。除了问界,能做成世界级的中国豪华品牌的,除了他们,好像也不多吧?我想到这,心里还觉得有点忐忑,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天真。
聊到技术创新,不能不提一点:十年前,我跟一个修车工朋友聊天,他笑着说:现在车子差不多都一样,技术主要就是那点‘套路’,比方说,自动辅助驾驶靠的就是传感器+算法。他这句话还挺有趣的,车市就像是拼拼拼拼套路,谁更快、更准,谁就抓住了未来。
说回理想,之前太狂了点,突然崩了,估计是扩张太快,留给自己应对市场变化的时间太少。去年,还在朋友圈调侃,理想是技术门槛最低的车企——增程技术其实很成熟,但太普通了,没有太多核心黑科技。这也是我一直觉得它护城河比较浅的原因。如今市场变化快,理想再想用爆款续命,可能已经不行了。其实我自己个人更喜欢的是像小米那样的感受——极致精致,不只是硬件配置,还在细节工艺那块。
也有人反驳我说:你看,小米汽车还没正式量产,未来未知。我就想,没细想过,小米能做的比起自主品牌,或许更在于生态整合,而自主品牌走的,是技术自主化的路线。说白了,就是为了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卡住脖子。
就算这样,我心里还是有个疑问:自主品牌未来的竞争格局,是否会变得越来越优质、全面,还是会出现像是专精某一技术的分裂?谁能把电池技术、智能驾驶、供应链都搞得更稳,谁就更有资本成为领头羊。路线选择太多,就像走迷宫似的。
对了,刚才我翻了下笔记,记得一个朋友说:修理厂都觉得,蔚来的维修麻烦得要死。这也让我考虑:一流研发不代表一流用户体验,服务体系也是一环。你说,现在消费者不再只看车的性能,还在意后续养护、保值率之类的东西。这些细节,其实才更能体现一台车值不值。
对了,最后抛个题:你觉得,自主品牌在技术突破上,最大的瓶颈在哪?我自己感觉,是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与技术的深度积累。有时候,觉得理想和蔚来像花瓶一样漂亮,价格漂亮,未来能维持多久,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给我感觉,它们都在努力塑造一把硬核。
(这段先按下不表)
总归,市场也在变化,谁也不敢说未来几天会怎么走。你觉得像小鹏走低价路线,是不是也意味着他们在打量产牌,其实在牺牲点技术创新的压力?还是说,这就是一种战略调整?我也没太深入想,就觉得,品牌的护城河越来越多样化,最后能坚持到最后的,可能都是那些有故事、有坚持的。
这样说吧,市场就像一锅不断煮沸的汤,看谁能熬得久,谁才能喝到更好的味道。这大概也算是一种行业的自然选择吧。
(你觉得,下一步哪些技术会成为焦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