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前滩L+Plaza的极星汽车展厅里,最后一批展车正在被清空。 一名销售人员拿着手机向零星来访的顾客展示库存信息:"单电机版本只剩最后一辆了,原价33.8万现在卖16.9万,相当于打对折。 但试驾服务已经取消,付完款得自己去仓库提车。 "2025年10月13日,这个曾经摆放着Polestar系列车型的玻璃幕墙展厅彻底熄灭了灯光,成为极星在中国市场撤除实体渠道的终局缩影。
极星汽车官方将这场撤退包装成"战略性调整",声称要转向线上销售模式以适应中国市场。 但当你尝试扫描官方提供的购车二维码时,会发现系统早已关闭。 所谓的数字化转型,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需要主动联系销售人员的原始交易方式。 这种180度转弯的渠道策略,让人不禁怀疑:究竟是战略升级,还是节节败退后的无奈选择?
回顾2025年以来的轨迹,极星的线下崩塌早有预兆。 年初还在运营的二十余家门店,到三季度末已所剩无几。 更讽刺的是,就在两年前,这个品牌还信誓旦旦地宣布要在2025年将中国门店扩张至180家。 如今不仅目标落空,连最基本的实体展示空间都难以维持。 这种断崖式收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营危机?
当其他新能源品牌在商场开设体验店吸引人流时,极星却反其道而行之。 有业内人士透露,关闭门店的直接原因是租金成本压力。 以上海前滩门店为例,每年租金支出超过百万元,而该店近半年仅促成个位数交易。 这种投入产出比的严重失衡,迫使管理层不得不做出断腕决定。
销售数据的惨淡程度超乎想象。 2025年1月,极星在全国卖出56辆车,这个数字已经足够令人担忧。 但随后的发展更触目惊心:2月和6月各售出6辆,3月仅1辆,4月和5月更是连续两个月零成交。 上半年总计69辆的销量,还不够某些新势力品牌单日交付量的零头。
面对这样的销售冰点,极星祭出了价格屠刀。 现车直接五折甩卖,单电机版从33.8万元降至16.9万元,双电机版从39.8万元降至22.9万元。 这种自杀式降价引发老车主强烈不满,有刚提车三个月的车主在社交平台控诉:"这比买股票跌得还快,二手车商直接拒收极星车型。 "
但价格战并未唤醒市场。 所有打折车辆都是2024年12月生产的库存车,且不提供试驾服务。 消费者面对如此大幅降价反而更加谨慎,担心品牌可能退出中国市场导致售后无门。 这种恶性循环使得清库存行动进展缓慢,截至9月底仍有大量现车积压在上海仓库。
与中国市场形成尖锐对比的是,极星在全球市场表现可圈可点。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零售销量达44482辆,同比增长36%。 其中第二季度单季销量1.8万辆,创下历史新高。 Polestar 2全球累计销量突破37万辆,成为欧洲多国电动车销量榜常客。
这种强烈反差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同一个品牌在不同市场会有天壤之别的表现? 有分析指出,极星在欧洲市场依托沃尔沃的渠道和品牌背书,而在中国则需要独自面对激烈竞争。 更关键的是,极星在中国采取的高定价策略与产品力严重脱节。
以Polestar 2为例,在中国起步价曾高达29.98万元,而同期特斯拉Model 3经过多次调价已降至23万元区间。 在智能化配置上,极星的车机系统直到2024年才支持中文语音助手,而本土品牌早已实现全场景语音交互。 这种本土化滞后的硬伤,让极星在"卷上天"的中国新能源市场毫无还手之力。
财务数据的恶化程度同样令人震惊。 截至2024年底,极星汽车总负债73.83亿美元,净资产为负33.29亿美元,意味着公司技术性破产。 2020至2024年累计亏损51亿美元,平均每天烧掉约280万美元。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1.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翻倍。
这些数字背后是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 极星股价从2022年上市时的10美元高点,一路暴跌至不足1美元,累计跌幅超过90%。 2024年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后,今年股价仍在低位徘徊。 虽然吉利控股在6月注入2亿美元救命钱,但对于巨额亏损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观察极星的成本结构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这个品牌在中国拥有完善的生产基地,却卖不动车。 台州工厂生产的Polestar 2、成都工厂的Polestar 3、宁波工厂的Polestar 4和重庆工厂的Polestar 5,这些面向全球的车型在中国本土遭遇冷遇。 2025年前三季度全球销售的4.5万辆极星汽车中,有超过八成产自中国,但在中国市场仅售出百余辆。
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暴露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建设彻底失败。 有消费者直言:"花三十万买极星,不如买蔚来或特斯拉,至少不会被人问这是什么杂牌车。 "品牌认知度的缺失,使得极星在中国始终难以突破小众圈层。
管理层的持续动荡更是雪上加霜。 极星中国区在8年内更换了7任负责人,平均任职时间不足1年半。 2025年7月29日,极星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再度变更,吴慧静卸任,由胡世闻接棒。 这种高频换帅导致政策缺乏连续性,渠道战略一年三变。
从直营到代理再到线上直销,极星在中国的销售模式几乎每年都在调整。 2023年与星纪魅族成立合资公司试图强化本土化运营,但合作仅维持一年就宣告终止。 这种反复摇摆的决策,使得经销商伙伴信心尽失,进一步加速了渠道崩溃。
产品规划也显现出战略迷茫。 极星同时推进Polestar 2到Polestar 5四款车型的研发,但每款车都面临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设计风格过于强调北欧极简主义,与中国消费者偏好的大空间、高配置需求脱节。 后排地台凸起、车机系统卡顿等细节问题在竞品的对比下被不断放大。
供应链成本控制同样存在问题。 由于销量规模有限,极星难以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零部件成本。 有供应商透露,极星单车型年采购量常不足万辆,导致单车成本比同级别车型高出20%以上。 这种结构性困境使得降价空间极其有限,即便五折甩卖仍可能亏损。
售后服务网络的萎缩更引发车主焦虑。 随着门店关闭,极星将售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 有北京车主反映,简单的钣金维修需要等待两周以上,原因是授权服务中心缺少专用配件。 这种体验落差让潜在消费者望而却步。
行业分析师指出,极星的困境是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的典型失败案例。 过度依赖母公司技术背书,缺乏独立创新能力;全球化战略与本土化执行严重脱节;高端定位与产品力不匹配等致命伤共同导致今日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极星的主要股东沃尔沃汽车在2024年2月将持股比例减持至18%,并明确表示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资本方对品牌前景的看衰。 虽然吉利控股增持成为第二大股东,但并未能扭转颓势。
在2025年初的战略发布会上,极星宣布要在2025-2027年实现年均销量增长30%-35%,并力争今年实现盈利。 但现实是,前三季度全球销量增幅虽达36%,主要增长来自欧洲和北美市场,中国市场的持续萎缩正在拖累整体目标达成。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经历残酷洗牌。 2025年上半年有超过十个品牌退出市场,新势力品牌威马、天际等先后破产重组。 极星虽然背靠吉利和沃尔沃,但在自主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理想的围攻下,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
有经销商算过一笔账:极星单店月销必须达到15辆以上才能覆盖运营成本,而实际表现往往不足这个数字的十分之一。 这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使得渠道收缩成为必然选择。 但完全转向线上后,如何解决消费者对高端电动车的体验需求,又成为新的难题。
极星客服目前推荐的做法是:消费者通过官网了解车型后,预约销售人员上门讲解。 但这种重人力模式显然难以规模化,且增加了运营成本。 更关键的是,没有实车体验很难说服消费者支付数十万元购车款。
当其他品牌在加速布局超充网络、推出城市NOA功能时,极星还在为基本销售渠道发愁。 这种代际差距,或许才是这个瑞典品牌在中国市场最致命的软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