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刚停。路灯下,一台比亚迪钛7安静地停在马路边,车漆反射着城市灯火的碎光。隔壁不远处,一辆唐DM-i正准备发动车子,后座隐约是几只小手在拎着零食袋。两台车安静对峙,像是拳击手在打量对方的出拳方向,可惜他们戴着同一家赞助的手套——都是比亚迪。
这是我常遇见的场景,自家产品互掐。比亚迪是忙了些,无非就是九月新车接连上市,一时间大五座中型SUV扎堆,仰望U8L都快冲到一百二十八万那个心理门槛了。可是我脑子里老浮现出一个画面——在会议室,工程师和市场部唇枪舌剑,老板冷静问一句:“你们确定不是拿自己当实验品吧?”
如果你是唐DM-i智驾版的潜在客户,或者已经下单正犹豫着,那现在会怎样?你一边查着钛7的配置单,一边翻攒唐DM-i优惠信息,比亚迪官方三年免息、送充电桩、限时福利,堪比“超市大促销”。一辆十七万九千八的钛7,配置给得足,真皮座椅、双叉臂悬架,这些都是十七万车主得着的小确幸;唐只得眼睁睁看着自己价格高两三万,还被人嘲笑配置不如新来的弟弟。
不过我见得多了,也没太上头。表面上是卷,实则是一个经典的定位冲突。所有品牌,走到体量阈值之后,这事儿都避免不了。丰田的卡罗拉跟雷凌,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三室一厅抢客人,还特别爱在自家澡堂里斗。
比亚迪这波,是拿自己家大刀片药试自家病。有意思的是,唐DM-i见钛7来势汹汹,“硬拉续航”,把一百四十公里改成一百七十五公里,全系智能驾驶,甚至连冷暖冰箱都加进了,有网友开玩笑:“难道以后唐能制冷冻鱼?”这种幽默,正是国产SUV市场的真实写照——处处要卷,连鱼都卷进来。
看起来是直接卷自己,其实吃亏的还真是老实消费者。想买钛7,便宜,配置拉满,但只有五座,对于“人口多于面积”的中国式家庭,五座车是个奢侈的选择。七座唐DM-i,家庭场景全覆盖,但身价更高,外观和酷炫黑武士套件又没钛7带劲。于是朋友聚会时,买了唐还得听人评头论足:“咋没选钛7?更有范儿。”这价格差距,一时间反倒成了尴尬的加分项。
从专业角度来看,其实比亚迪的优势和短板在这波“自掐”里暴露无遗。吨吨的配置卷,确实拉高了性价比。可产品线的边界感失衡,钛7和唐大五座互踩脚趾,用户选购变成了心理战——买贵了怕冤,买便宜了怕配置不全,考虑三口之家、五口之家,外加爸妈临时搭乘,选五座还是七座其实是现实难题。厂商不会主动帮你解决,只会把选择题变成判断题:选谁都是自家人。
但你要说,这一定是做库存清理,或刻意玩行为艺术,未必这样简单。比亚迪历史上品牌分拆、矩阵式打法由来已久,有些时候,产品定位就是用来相互试错和纠偏的。“试水钛7”本身就是一场规模化实验,让市场自行决定哪种功能组合才是主流刚需。在实际工作里,不止一次见过类似的打法——有点像是警队派两个抓贼小组,让他们各自比拼成绩,抓完了谁先回队里发奖励。
其实最大赢家往往不是消费者,也不是厂家,而是流量本身。在这场戏剧性自掐中,消费者买车的心理波动被推到极致。配置卷到底,价格不停沉浮,为的是市场热度和关注度的抬升。厂家乐得如此,哪怕钛7和唐互相咬掉一部分蛋糕,整个蛋糕还是在自家厨房。流量和热度,值钱得很。
但归根到底,这其实也是厂商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很难填的坑。产品同质化、价格重叠、用户分化,各种风险堆在一起,谁先掉下个大坑还真说不准。想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结果可能让大家更难抉择,甚至看上哪个都觉得亏。没准过段时间钛7限量发售,唐DM-i再打一波降价,把曾经的高端变成刚需;用户只能在反复比较和社区讨论里消耗掉选车的愉悦。大家都疲惫了,最后还得应付朋友和亲戚的“那你怎么不买另一个”的灵魂拷问。
有时候想,作为一个半职业旁观者,工作多年,最大的感悟就是没有绝对克敌制胜的好车。配置够硬,用着不舒心,价格便宜,家庭不方便。每条产品线,终归是妥协后的产物。市场需要多一点“自掐”,但更需要厂商多想一点“怎么不让用户自掐”。
如果现在问你:最值得选的是性能、空间、价格,还是话题度?你会不会觉得,厂家的行为艺术和自掐,其实是把选择权悄悄转移成了心理博弈?到底选谁,最后是不是买了个跟家里不吵架的安慰奖?
不妨想想,当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卷”?是不是每一次新车上市,卷来卷去,卷到最后都是一场自娱自乐?所有自掐,都会在下一个新品发布时被重新设置,那你还觉得厂家卷自己是真的卷,还是假的卷吗?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