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这种涨法到底靠谱不靠谱,是不是又一轮割韭菜,没人敢拍胸脯保证,我反问了下自己——固态电池,真的能一夜之间改变世界吗,数据很亮眼,奇瑞实验室能量密度600Wh/kg,奔驰EQS跑了1120公里,荣威M7直接把续航数字干到2050公里,听起来像是游戏里开挂,现实真能有这操作?
3月中旬,荣威M7的4S店门口,围观的人不算多,店员手里拿着一沓传单,嘴里念叨21合1混动系统,问他啥叫21合1,答不上,干脆塞我一张纸,上面写着什么自研模块、CLTC工况续航,2L级能耗,看不懂的名词一大堆,我当场懵住,问了句“能不能说点直白的”,他憋了半天,“就是很省油,还能跑很远”,说完自己都笑了。
资本市场的情绪像是游乐场里的过山车,上午还涨停,下午说不定就跳水,大家都在赌技术突破能不能兑现,赌完了谁也不敢说稳,港股那边双登股份一天涨了13%,第二天小幅回落,微信群里有人自嘲“这波热闹,没站好队就成炮灰”。
换个角度,用户的感受其实更朴素,开车上下班的人不关心能量密度多高,续航数字再大,落到日常还是“充电麻烦不麻烦”,有车主跟我说,“我图个心安,谁都不想半夜路上抛锚”,这些数据爆表的新闻,和买菜买油没啥关系。
4月初,微博上开始流传“油箱厂可以关门了”,有人一本正经地计算,混动系统的油耗比家电还省,评论区里有人反问,“你见过谁家电动汽车开空调能跑两千公里”,下面还有人晒出自己充电半小时的账单,数据乱七八糟,看得我头疼。
有人在群里发问,“新能源这波,到底是炒作还是真突破”,没人能给标准答案,政策、资本、技术、用户,四套逻辑纠缠在一起,谁都不是局外人,谁都想分一杯羹,可市场的牛市和熊市,往往只隔一夜。
4月中旬的上海,新能源展会人满为患,展台前围着一群拍视频的,年轻人问工作人员,“这车真能跑两千公里吗”,“实验室数据,路上还得看实际情况”,这句回答比什么都实在,谁都知道,数据再花哨,最后还得回归日常用车的柴米油盐。
资本的热情,不代表现实的脚步能跟上,有技术员悄悄说,“有的样品只能放在展柜里,真跑起来,还是不敢保证”,这些话不会出现在新闻稿里,但却是最真实的注脚,技术进步和用户期待之间,始终隔一层玻璃,谁也不敢说一刀两断。
这场关于固态电池的狂欢,2025年春天,像夜市里最热闹的摊位,吆喝声、掌声、质疑声混在一起,谁都想凑个热闹,谁都怕被割了韭菜,终究谁能笑到没人敢下定论,毕竟,谁都见过——牛市的尽头,往往是沉默的街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