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英国崛起:10月销量接近特斯拉7倍,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点击关注不迷路

比亚迪在英国崛起:10月销量接近特斯拉7倍,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有驾

最近,一条关于中国汽车的消息刷屏了:2025年10月,比亚迪在英国的新车注册量,几乎是特斯拉的7倍。

这个数字不是误传,而是来自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SMMT)的官方数据。

今年前10个月,比亚迪在英国卖出了39103辆车,而特斯拉只有35455辆。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一个中国品牌在英国电动车市场销量超过特斯拉。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对中国品牌并不友好的环境中。

英国z府明确把中国电动车排除在6.5亿英镑的购车补贴之外;

欧盟去年还对比亚迪加征最高达45%的反补贴税;

充电桩建设滞后、消费者对中国品牌认知度低、主流经销商一开始根本不愿合作……

在这种条件下,比亚迪不仅活下来了,还跑得飞快。

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比亚迪在英国的真实故事。

从“没人知道”到“满街都是”

时间倒回2023年初,比亚迪刚进入英国乘用车市场时,几乎没人认识这个牌子。

英国人熟悉的汽车品牌是福特、大众、Mini、捷豹,甚至日本的丰田、日产都比中国品牌更有存在感。

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两款车可卖,经销商也不愿意冒险代理一个“陌生面孔”。

整个2023年,比亚迪在英国只卖了不到9000辆。

但到了2025年9月,单月销量突破1.1万辆,同比增长880%。

10月继续高歌猛进,注册量达到特斯拉的近7倍。

短短两年,英国已经成了比亚迪在中国以外最大的单一市场。

这种转变不是靠砸钱打广告,也不是靠低价倾销,而是实打实地解决当地用户的问题。

英国人为什么开始买比亚迪?

要理解比亚迪的成功,得先看英国市场的真实需求。

首先,英国虽然鼓励电动车,但充电设施严重不足。很多家庭住在老城区,没有私人车位,没法装家用充电桩。

公共充电桩数量少、故障率高、排队时间长,这让纯电动车的使用体验大打折扣。

于是,插电混动车型就成了折中选择:

既能用电省钱,又能用油跑长途,没有续航焦虑。

比亚迪精准抓住了这一点。它主推的Seal U(国内叫宋PLUS DM-i)就是一款插电混动SUV,在9月销量中占了将近一半。

这款车在英国卖3.5万英镑左右,比同级别的纯电SUV便宜不少,还能上绿牌、免拥堵费,日常通勤用电成本极低。

其次,价格确实有吸引力。

比如比亚迪海豚,起售价2.6万英镑,而最便宜的特斯拉Model 3也要4万英镑起步。

差价1.4万英镑,足够再买一辆二手小车,或者支付好几年的保险和保养费用。

对于精打细算的普通家庭来说,这个差距很难忽视。

更重要的是,比亚迪的产品质量经得起考验。

有英国媒体做过对比测试,发现比亚迪座椅缝线密度比大众ID.4还高,刀片电池的安全设计也比行业标准更严格。

BBC、《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比亚迪的销量奇迹,并不再用“廉价中国货”的眼光看待它,而是承认其技术实力和产品成熟度。

渠道:从求人合作到别人排队上门

光有好产品还不够,卖车还得靠渠道。

2023年,比亚迪在英国只有4家先锋店,连展厅都租不到核心地段。

销售团队只能一家一家拜访经销商,反复解释品牌背景、售后体系、利润空间,才勉强打开局面。

但到了2025年,情况完全反转。

目前比亚迪在英国已有超过100家门店,覆盖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爱丁堡等主要城市。

更关键的是,现在不是比亚迪找经销商,而是经销商主动排队申请合作。

一位英国汽车零售集团负责人坦言:

“过去我们觉得中国品牌风险大,但现在看到销量和客户反馈,发现他们不仅靠谱,利润空间还比传统品牌高。”

这种渠道信任的建立,靠的是持续交付能力。

比亚迪自建了8艘汽车运输船,专门用于全球交付,把欧洲的运输周期缩短了30%以上。

这意味着订车后等待时间更短,客户满意度更高,经销商也更愿意推这个品牌。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比亚迪早在2013年就开始向英国出口电动巴士,如今全英有2000多辆比亚迪大巴在路上跑。

这些大巴每天穿梭在各大城市,成了移动的广告牌。

老百姓可能没开过比亚迪轿车,但早就见过它的LOGO,这种长期积累的认知,为后来乘用车的进入铺平了道路。

特斯拉为何节节败退?

说到比亚迪的崛起,自然绕不开特斯拉的下滑。

2024年,特斯拉在英国的销量还是比亚迪的六倍;

一年之后,反而被反超。这不是偶然。

一方面,特斯拉的产品更新太慢。

Model 3和Model Y已经多年未换代,内饰简陋、做工粗糙的问题在欧洲市场越来越不被接受。

而比亚迪每年都在推新车型,从海 豚到海豹再到海狮,覆盖10万到40万人民币,约1.2万到4.7万英镑的价格带,选择更多。

另一方面,马斯克本人的言论在欧洲引发不小争议。

他在社交媒体上的极端表态,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抵触情绪。

德国10月特斯拉注册量暴跌54%,法国以外的欧洲市场普遍下滑,说明品牌声誉正在拖累销量。

此外,特斯拉坚持纯电路线,在充电基建落后的英国显得有些“理想主义”。

而比亚迪用插混+纯电双线布局,灵活应对不同用户需求,显然更接地气。

中国车企出海的新范本

比亚迪在英国的成功,不只是一个品牌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出海模式的一次验证。

过去,中国产品出海常被贴上“低价低质”的标签。

但比亚迪走的是另一条路:

不靠补贴、不打价格战、不搞噱头营销,而是用产品力说话,用本地化策略扎根。

它没有盲目复制国内打法,而是根据英国人的用车习惯调整产品,比如加大后备箱容积、优化五座空间、适配右舵驾驶、强化冬季续航表现。

同时,它也在构建自己的全球体系。

巴西工厂投产、匈牙利工厂筹建、专属运输船队运营……

这些动作看似遥远,实则决定了能否长期稳定供货、控制成本、规避贸易风险。

当别的品牌还在依赖第三方物流时,比亚迪已经把供应链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这种“产品+渠道+供应链”三位一体的打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国车企的学习样本。

除了比亚迪,MG(名爵)、长安、奇瑞、零跑等品牌也在陆续进入英国市场。

2025年9月,英国电动车销量前十榜单中,首次出现两款中国车型:

比亚迪Seal U排第6,MG HS排第8。

这说明中国车不再是边缘角色,而是真正参与主流竞争。

真正的全球化,是让当地人主动选择你

很多人以为,中国品牌出海就是把国内卖不动的车拉到国外清库存。

但比亚迪在英国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全球化,是让当地人因为产品好、服务好、性价比高,而主动选择你。

在没有z府补贴、面临高额关税、缺乏品牌认知的情况下,比亚迪用两年时间,从无人问津做到月销破万,甚至超越特斯拉。

这不是运气,而是长期技术积累、精准市场判断和扎实落地执行的结果。

未来,英国或许还会出台更多针对中国电动车的限制政策,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但只要产品够硬、服务够稳、响应够快,就总有立足之地。

毕竟,消费者最终关心的,从来不是车标来自哪个国家,而是这辆车能不能让自己省心、省钱、省事。

而比亚迪,正在用行动证明:

中国造的车,不仅能开得好,还能卖得动,更能赢得尊重。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