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车企的客服坚称“工资正常发放”,而内部员工却爆料降薪75%、优化近半数团队时,公众该相信谁?哪吒汽车近期陷入的“解散研发团队”罗生门,暴露出新势力车企在危机中的典型困境——用术语包装裁员,用辟谣掩盖矛盾,最终让品牌信任在内外不一的回应中逐渐崩塌。
事件回顾:官方声明与内部现实的割裂
3月19日,哪吒汽车官方紧急辟谣“解散研发团队”传闻,称其为“不实信息”,并强调正通过“组织与流程优化”降本增效。但矛盾的是,内部员工向观察者网透露,自2024年10月起,公司已对大部分员工降薪50%,优化近半数团队(峰值8000人降至约4000人)。
更耐人寻味的是客服回应。面对降薪质疑,客服人员以个人经历担保“工资正常发放”,却对供应商讨债、离职员工欠薪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真实”的回应,与哪吒汽车官网故障、多地4S店收缩(北京仅剩1家营业)等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公关策略的矛盾性:“辟谣”与“优化”为何并行?
哪吒汽车的危机处理呈现典型“矛盾双轨制”:一方面高调否认“解散研发团队”,另一方面默许“优化自研智驾、AI部门”的爆料流传。这种策略暴露三个问题:
其一,避重就轻的回应逻辑。官方声明仅否认“解散”字面含义,却未解释降薪、欠薪等实质问题。类似操作也见于对供应商讨债的沉默——3月19日上海总部举行的“化债”沟通会提出“债转股”方案,但对外仍宣称“经营正常”。
其二,术语包装的信任损耗。“组织与流程优化”这类模糊表述,本质是裁员降薪的委婉说法。参考其他车企案例,此类话术短期内可缓冲舆论冲击,但长期会加剧公众对品牌透明度的质疑。
品牌信任的崩塌:从哪吒S设计争议到改名调研
信任危机早有端倪。2024年哪吒S因前卫设计引发用户争议,前CEO张勇甚至发起“是否改名”的调研,暴露品牌定位摇摆。此次降薪事件中,客服“工资正常”与员工“降薪75%”的冲突,进一步放大了信息不对称的恶果。
更严峻的是供应链关系破裂。尽管官方否认“解散研发团队”,但供应商已在上海总部打地铺讨债,部分门店维修配件需全国搜罗。这种上下游信任崩塌,远比公关声明更有说服力。
危机公关的深层反思:短期维稳与长期代价
哪吒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共性难题:过度依赖资本输血时,一旦融资受阻(如合众新能源预招募战略投资者),便陷入裁员、欠薪、供应链断裂的恶性循环。其“债转股”化债方案虽能短期减压,却可能牺牲供应商长期合作意愿。
对比零跑、蔚来等对手,哪吒汽车的核心问题在于战略模糊——既未像理想那样聚焦家庭用户,也未如比亚迪掌控核心技术。当市场竞争加剧(如8-15万级纯电SUV密集上市),产品力不足的弊端便被无限放大。
结语:公关透明化与品牌生存的必然选择
哪吒事件印证一个残酷现实:在信息透明的时代,用话术掩盖矛盾的公关策略只会加速信任崩塌。车企若想真正“还魂”,必须直面核心问题——是继续铺摊子,还是收缩战线?是坚持激进设计,还是回归大众审美?答案或许藏在方运舟的全员信中:“2025年毛利率转正,2026年整体盈利”。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重建比黄金更珍贵的信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