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上有一个销售数字,让很多人看到后都忍不住要再三确认,怀疑是不是自己眼花了。
曾经广受欢迎的起亚K5,在今年8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整个中国的销量是多少呢?
答案是19台。
您没看错,不是19000台,也不是1900台,就是19台。
这个数字,甚至不需要动用计算器,用双手就能数得过来。
这个消息一传开,立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心里都画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到底是怎么了?
那款曾经凭借出众的设计,成为无数年轻人心中梦想座驾的汽车,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要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得把时间的镜头拉回到大约十年以前。
那个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对于很多刚刚工作没几年,手头预算不算宽裕,但又特别希望能拥有一台看起来体面、空间也足够的中级轿车的年轻人来说,有几款车是他们购车时一定会考虑的。
这些车设计新潮,打破了当时中级车市场普遍沉稳甚至有些老气的设计风格,而且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亲民,是许多人通过努力就能够得着的一个具体目标。
在这些备受追捧的车型里,起亚K5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
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颠覆性的设计。
当时起亚请来了世界著名的汽车设计师彼得·希瑞尔,他将奥迪品牌的优雅动感带到了起亚。
他为K5设计的“虎啸式”前脸,配合着犀利狭长的大灯和流畅的车身线条,让它在当时一众造型四平八稳的同级车中脱颖而出,显得格外年轻和运动。
在那个年代,如果能开上一台K5,绝对是一件相当有面子的事,它不仅仅是一部交通工具,更像是一种时尚宣言,是年轻人审美和个性的体现。
因此,K5在当时不仅仅销量火爆,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是很多人奋斗清单上一个重要的名字。
然而,时过境迁,市场的风向早已改变。
如今的销售数据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K5以及和它类似的那些车型的尴尬处境。
从8月第一周的燃油B级车销量榜单来看,我们发现,起亚K5和它的同门兄弟现代索纳塔,已经双双跌出了榜单的前二十名,甚至连一个具体的排名都没有,被笼统地归入了“其他”类别。
同样命运的还有法系车的代表,标致508和雪铁龙凡尔赛C5 X,它们的销量数字也同样不理想。
这些曾经在合资品牌第二阵营里呼风唤雨的明星车型,如今就像被时代遗忘在角落,即便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如终端销售渠道给出非常大的优惠,动辄降价六七万元,用“骨折价”来吸引顾客,但收效甚微,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这已经不再是卖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关乎品牌和车型能否继续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的严峻挑战。
很多人将这种困境简单地归咎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冲击,认为它们太强大了,把这些合资车的市场都抢走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
真正导致它们陷入今天这个局面的,是市场结构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它们自身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
我们可以把现在的汽车市场想象成一个沙漏的形状,两头大,中间窄。
在沙漏的最顶端,是以宝马、奔驰、奥迪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
它们近年来一改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纷纷采取了更灵活的价格策略,主动降低了入门车型的门槛。
比如,这次销量排名冲到第四位的宝马3系,它的价格在优惠后,已经下探到了一个足以和许多普通合资品牌中高配车型相重叠的区间。
这就给消费者出了一个选择题:在花费差不多的情况下,是选择一个普通品牌的顶配,还是选择一个豪华品牌的入门款?
对于很多看重品牌价值和社交属性的消费者来说,那个蓝天白云的标志显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豪华品牌的降价,就像是从上往下挤压,抢占了原本属于中端合资品牌的市场空间。
再看沙漏的另一端,也就是底部,是我们中国自主品牌的阵营。
这几年国产品牌的进步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已经取得了领先优势。
现在用十几万到二十万的预算,消费者可以买到产品力非常强的国产车。
比如,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让一辆中级轿车可以拥有极低的油耗和超过一千公里的综合续航,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而众多新势力品牌,在汽车的智能化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车内的大屏幕、流畅好用的车机系统、越来越成熟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这些科技体验已经成为了国产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消费者可以用更合理的价格,享受到过去在更高级别车型上才能见到的配置和技术。
这种实实在在的价值感,让国产车从下往上,对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
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沙漏最窄的腰部,也就是被夹在中间的这部分。
起亚K5、现代索纳塔、标致508等车型,恰好就处在这个最尴尬的位置。
向上看,它们的品牌号召力显然无法与降价后的宝马、奥迪相抗衡;向下看,它们在价格、配置和科技感上,又拼不过产品力飞速提升的国产品牌。
它们的定位开始变得模糊,过去引以为傲的设计优势,在今天这个设计百花齐放的时代也不再那么突出。
当一个产品既不能提供顶级的品牌满足感,又不能提供极致的性价比时,它被消费者放弃,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必再说“中国人不懂车”这样的话了。
事实恰恰相反,经历过市场多年的培育,如今的中国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熟和理性。
大家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信息渠道的通畅也让大家在购车前能做足功课。
每一笔购车款,都希望花得明明白白。
要么,为了品牌和品质的追求,多花一些钱选择豪华品牌;要么,为了实用和前沿的体验,选择性价比超高的国产品牌。
那些定位不清、特点不明的中间产品,自然而然地就被过滤掉了。
起亚K5一周卖出19台,这个数字虽然极端,但它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它在提醒所有汽车品牌,今天的市场容不下一丝一毫的平庸,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并打造出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