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

前段时间,北京东城区法院对一桩醉驾案作出了裁决,大家都在讨论。案子里的被告试图说自己是“开启自动驾驶功能”来减轻责任,结果法院不给面子,直接否定了,还特别说明了现在的技术水平下,自动驾驶不能作为逃避法律责任的理由。

这个判决不但为类似的案件设立了规范,还向社会发出了清楚的信号:不管技术多牛,法律和责任的底线都不能碰。自动驾驶,绝不是违法行为的“挡箭牌”。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技术现实:自动驾驶还没到“真自动”的阶段

当听到“自动驾驶”这三个字,很多人脑海中可能马上就会浮现出司机在车里睡觉或者看电影的场景。不过实际上,目前市面上多数所谓的“自动驾驶”汽车,实际上只是“辅助驾驶”而已。

根据2022年国家推出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自动驾驶技术被划分为L0到L5共六个等级。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多是L1和L2级别,主要包括定速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驾驶员需要一直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案件里当事人开的车,即使开了自动驾驶,也还是属于L2级别。法官在审理时说了,醉驾的人因为喝酒,根本没办法满足“随时接管”的这个基本条件。

换句话讲,酒醉之后,即使车里的自动系统再怎么厉害,也救不了你。技术还没到可以完全取代人脑判断的阶段,别把它当成“挡箭牌”,法院可不吃那套。

实在是因为,法律对待这类事情一向是毫不含糊,绝不手软。毕竟,无论怎么说,醉驾伤人伤己,影响大,危害严重,不能踢皮球似地推卸责任。法律也是在告诉大家,醉驾哪怕再轻微,也不能忽视,不能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以为有办法逃避惩罚。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法律逻辑:醉驾属于“抽象危险犯”,不看结果看行为

在法律层面,醉驾被归入“抽象危险犯”这类别。这词听起来挺专业,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血液里的酒精超标,开车不管有没有酿成事故,都已经算是犯法了。之所以会这么规定,是因为醉驾这行为本身风险挺高,必须提前遏制,不能等出了事再去追究责任。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的陈志军教授说,如果用“技术介入”来否认这种危险性的话,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就会受到质疑。想象一下,如果开豪车的人能减轻处罚,而开普通车的确面临更重的判罚,这样的法治公平还能成立吗?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更关键的是,醉驾最大的难题不只是在操作上变得不灵敏,更多的是判断力和反应速度的严重减退。就算配备再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也帮不了喝醉的人做紧急应变的决定。这方面,法律毫不含糊,归根结底就是在坚决守护公共安全。

有人或许会问:如果未来科技更先进了,责任又该怎么划分呢?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难题。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责任主体:人才是永远的“第一责任人”

这次判决还有个很深的寓意:明确了人在技术应用中的主体位置。无论AI再怎么牛逼,在现有法律体系里,它还是个工具。开车的仍然是人,做出醉驾决定的也还是人,所以责任得由人来背。

法院在判决时特别强调,不能拿技术当逃避责任的借口。这事儿挺有现实意义的——要是现在让自动驾驶成为醉驾的“挡箭牌”,以后就有人可能用“系统先进”来开快车、危险驾驶。这不仅会滋生侥幸心态,还可能让社会不公平变得更严重,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那些高端智能车。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其实,法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等到未来L3、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更成熟,那责任划分的规矩可能会变得更加细致一些,比如德国、日本这些国家都在研究不同级别自动驾驶中的责任怎么分配。但在这之前,开车的人还是得把方向盘紧紧握在自己手里——不管从实际操作还是法律角度来看都一样。

谈到这儿,不妨想象一下:未来法律和技术会怎么齐头并进呢?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无人驾驶非绝对安全,北京法院严惩酒驾行为-有驾

看这起在北京的判决,从表面上看就是个案件的依法审理,可实际上,它也透露出关于技术、法律和人这三者关系的深层次信息。它让我们明白:科技虽不断向前,但责任这东西不能少;系统可以变得更聪明,但人性这份情感还是得留在那儿。

将来,自动驾驶技术不断进步,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不断地完善。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记得:技术只是助手,并不是替代品;安全驾驶始终得靠自己,责任还是得自己扛。自动驾驶不是免死金牌,遵守法规、负起责任,这才是我们出行时最靠谱的“导航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