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玻璃展馆灯光明亮,比亚迪新车首秀,大家关注价格和技术

玻璃展馆的灯光映得人影泛白。成都八月的湿气难得清爽,空气里只有电池包温柔的金属味道。服务员用酒精擦拭崭新车门,一台方程豹钛7,仿佛刚从流水线上被赶来现场的演员,等着它的首秀。站在展车旁的,不是吃瓜群众——而是比亚迪的“个性化支线”方程豹品牌总经理熊甜波。她的表情看上去比钛7的前格栅还克制。不远处,销售们三两一伙,琢磨新车定价和将来的销量。场内喧哗,但问题很安静:中国车市,真的是“唯价格论”吗?

让我们把人拉出来,问题留下。8月,比亚迪交出了371501辆盛夏答卷。乍看是天文数字,其实该分门别类。像王朝、海洋这些主力军,量大管饱;腾势和方程豹稍显精细。方程豹8月卖出16265辆,主打的是什么?一边是征服山野的“豹系列”,另一边是干城市通勤的“钛系列”。两头兼顾,场面听着“全能”,实际更像一种风险分散:要野性有野性,要温和有温和。钛7,28万起售,还有无人机系统,辅助驾驶打包,满足想在城市撒点野但怕真吃土的那群人,也等着喂饱数据表上的“新中产”们。

专业视角看这场分野,跟验尸报告有几分像。证据链条往往没有热搜那么戏剧化,但条分缕析少了漏网余地。熊甜波举了个市面常见的话头——“唯价格论”。按这个说法,品牌和营销队伍装点得再漂亮,没有足够便宜的价格,一切等于零。可她说:你要是用最便宜的石头,凑出一碗饭,也未必有人吃。也就是说,价格是“综合竞争力”的一把尺子而已,成败还得看有多少把尺子能对上客户的胃口。

这番话多少让人想起菜市场杀价的老大妈。什么货都能砍,最后看谁的刀够快,谁脸皮够厚。但汽车不像白菜,低价拉来的买家,在高端细分市场未必真忠诚。这就牵出个行业老话——用价格拉起来的品牌,早晚还得用价格砸下去。

再看技术路线的分岔口。30万以上的新能源领域,纯电要“卷”过插混/增程,还有段路要走。熊甜波分析得挺理性:纯电车子现在还没有绝对杀手级的产品,插混和增程各抒己见,得益于“无里程焦虑”这个安全感,用户选择更大胆。与此同时,她押注未来,“只要充电配套补强,纯电还会起飞”。我不敢说她站在浪潮顶端,但至少嗅觉不慢。

但我也不是没见过,同样一辆试驾车,今天是诗和远方,明天就坐等电池崩盘。行业里有的是高举高打的品牌,过两年贴吧沦为“跪求配件”的弃子。市场的真正分水岭,不止在于能不能再便宜一点,而是新技术和老毛病,到底谁能更快解决用户痛点。

成都玻璃展馆灯光明亮,比亚迪新车首秀,大家关注价格和技术-有驾
成都玻璃展馆灯光明亮,比亚迪新车首秀,大家关注价格和技术-有驾

难题来了:如果价格不是唯一标尺,那自主品牌怎么做高端?熊甜波给的答案颇有点“同级最强”的意思。20万、30万、40万——每一级台阶坐得稳,便自能论高低。别拿外企那种定价神话来做国内高端的新模板。中国市场这几年的生态变化,是用一茬又一茬试水和踩坑换来的。你想用学生价格卖出老师的牌面,客户和同行都认可吗?这里头没有标准答案。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职业病:案子办多了,总在为“真相只有一个”这句套话犯愁。现实往往不是单选题,而是复选题,哪怕你全选A,明天又多出个F选项等着你原地翻车。做车企高层,好歹比我查案子的心态更乐观点。可他们也难逃“价格VS价值”的拉锯赛。你把希望寄托在一次发布会、一次宣传、一次“爆款”,结局不是被市场教做人,就是被下一个流行新套路背刺。

用黑色幽默来讲,车市这场戏,大概像是“福尔摩斯下乡修拖拉机”:你有足够的智商谋局,但最后往往卡壳在一颗十年前螺丝锈点。无论讲出口号,还是拼技术,归根结底,要骗也得先骗过自己。如果“唯价格论”成立,那销量冠军只需全城发米票;假如不用价格卷赢,一年之内没人破产,你信么?

于是大厅依然热闹,媒体还在采访。钛7的灯带亮了又熄,等着九月开盘。有的人关心价格会不会再往下压,有人讨论技术是不是噱头大于实际,也有人默默看着销量榜,等风口一到跟着起飞。价格和价值,短兵相接;品牌和共识,水火不容。

最后留下一个悬念——如果某一天,全世界每家车企都以“同级最强”为口号、以“最优体验”为目标,难道中国车市真的只剩下“唯价格论”吗?抑或,这里头还有什么我们一直没解开的真相?

成都玻璃展馆灯光明亮,比亚迪新车首秀,大家关注价格和技术-有驾
成都玻璃展馆灯光明亮,比亚迪新车首秀,大家关注价格和技术-有驾

答案,总归在下一个展馆门口等你我。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