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进化的不只是车
说到理想汽车,大家多半先想到新能源、或者智能电动车,最近他们的动作让我有了全新的看法,理想已经不满足造车了,甚至开始向“机器人公司”进化,这不仅是产品转型,也许,更是整个品牌认知跃迁。
说到共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本来就火,人人都明白智能化是大趋势,也就是说,谁能搞定技术、谁能跳出汽车圈,谁的未来就更广阔,于是理想这次不仅财报亮眼,战略也极具突破性,特别是李想那句“理想就是一个机器人公司”,无疑给行业加了把火,既激进又让人深思,我的核心观点就是理想汽车,正在跨越汽车边界,目标是用空间智能,构建更大生态,颠覆传统出行想象。
财务上,理想确实挺能打,最近也遇到挑战,第三季度纯收入高达274亿元,不管怎么都是业内顶流,前三季度已经冲到835亿元,交付量也突破9万多辆,数字本身很亮眼,可是,理想第一次出现了6亿多的净亏损,直接原因就是理想MEGA主动召回,光这项一次性成本就超11亿元,但如果扣掉这一次召回,理想毛利率还保持20.4%,继续跑在健康区间,看起来风险可控,现金流更是扎实,三季度末资金储备高达989亿元,这意味着,理想即使未来加大研发和市场布局,也有足够子弹。
说到技术进步,理想今年最抢眼的,其实是纯电路线突破,三季度推出的i8、i6,订单一下子冲到10万+,直接带动公司从“增程+纯电”走向双动力新阶段,这算是理想转型的关键节点了,面对全球新能源趋势,理想也是领先布局,今年同期,比亚迪也在加速海外扩展,蔚来则重压自动驾驶和换电,但理想不仅主推新车型,连充电网络也布局猛,10月底超充站就突破3500座,超充桩超过18000根,2025年底还要冲到4000座,怎么看都有点“特斯拉中国版”的意思。
说到智能化,其实更核心的是研发投入,理想第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30亿元,全年预计120亿元,其中一半砸向人工智能,这种体量和持续力,让同行压力倍增,比如特斯拉2022年AI开发投入约合40亿美元,理想今年光AI就有60亿元(约合8亿美元),虽然规模有差距,理想在国内算前排。最刺激的是,理想自研并开源了“星环OS”,累计投入超10亿元,不光技术开放,还带动了55家合作伙伴表达意向,已经有16家签约,拓宽了智能车操作系统生态,这种玩法在中国汽车圈不算常见,反而像中国互联网的打法,开放合作、技术社区化,看起来也抬高了整个行业准入门槛。和蔚来一味强调自动驾驶基础相比,理想直接强调空间智能体验,明显策略差异。
李想的下一个大动作,是宣布理想要发智能眼镜,这不仅是AI附件,更是希望绑定人和车两大智能终端,理想AI眼镜想做“空间助手”,结合语音、手势交互,实现真正的移动智能体验,这让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甚至变成生活空间和智能机器人的载体。他没有像小米那样造手机,理想同学APP已经上线,功能直逼ChatGPT和Kimi,能在手机上用,这种思路其实挺巧妙,与其拼手机,不如直接用APP切入,充分利用现有生态,降低成本,提升用户黏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把软件和硬件协同,和苹果的战略很像,延展“空间”场景,让理想车主形成完整智能生态。
再说海外市场扩展,现在新能源汽车出海已经成趋势了,理想也毫不拖延,率先布局中东、中亚、以及北非,2025年就要进军这些区域,首批主打L9、L7和L6,把中国高端智能车带向世界,等到2026年,还打算进一步拓展拉美、欧洲以及东南亚,具体用授权经销商体系,降低直接建厂的成本,同时风险可控。这方面可以学学比亚迪,大规模建厂和快速攻占市场,理想更强调合作和授权,可以减少初期投入,特别在技术变革期,更灵活应对当地政策变化。顺便一提,截止2025年10月,理想单月交付新车突破3.1万辆,累计交付历史已经达到146万多辆,这种交付规模说明,理想在中国市场已经扎跟。
讲到理想汽车的战略,比起单纯做新能源车,他们真正的野心是赋能空间智能,把车变成“空间机器人”,用AI和智能硬件去沟通人、车、家三端,打通场景,这种理念其实是大升级。比如国外,索尼刚刚发布首款Emotion Flow,主打车内沉浸智能体验;苹果也在汽车领域布局CarPlay+Vision Pro,希望用智能交互进军自动驾驶和空间计算。但对比来说,理想更注重整合本地生活场景,强调中国市场独特需求。这种选择,或许更容易抓住大众用户心理,更符合中国大城市高频用车、智能互联的现实需求。这也是理想AI团队核心策略,就算未来行业竞争加剧,只要空间智能体验足够强,用户自然不会轻易流失。
,理想汽车这几年转型快、动作猛,不仅在新能源和智能领域领先,甚至主动推动自身向空间智能和机器人公司进化,这种做法,有点像特斯拉,也像苹果,属于跨界创新。未来,是不是所有车企都得变成“空间智能服务商”?谁才能抓住智能生态的终极入口?理想能否突破汽车定义,真正成为空间机器人引领者?这些问题,值得所有企业家和用户一同思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