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不少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的朋友们,可能都听到了一个消息,说是从9月1号开始,电动车要出个新规定,车子重量能到63公斤,而且还不用强制安脚蹬子了。
听着好像是个好消息,但实际上,这事儿可能有点误会。
咱们得先弄明白,现在管着电动自行车的那个核心标准,全名叫《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是早在2019年4月15号就已经开始实施的了。
那个标准里头说得明明白白,电动自行车的最高速度不能超过25公里每小时,车子连带电池的总重量不能超过55公斤,而且必须得有脚踏板,能用脚骑。
所以说,大家别再等什么9月1号的新变化了,那个25公里的速度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恐怕是不会变的。
这下问题就来了,这个2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到底是为了啥?
咱们平心而论,站在交通管理和安全的角度看,这个规定绝对是好心。
你想啊,电动自行车在路上是算“非机动车”的,它走的道,很多时候是跟自行车、行人混在一起的。
速度要是太快,那危险可就大了。
咱们用最简单的道理讲,车速快一倍,撞上去的力量可不是大一倍,而是大四倍,车子想刹住也需要更长的距离。
在城里头开车,路况多复杂,随时可能窜出个人或者别的车,25公里的速度可能是从危险边上擦身而过,可要是速度到了四五十公里,那可能就是一场躲不开的事故了。
所以,这个限速,说到底是为了保护路上每一个人的安全,也包括骑车人自己。
可是,咱们再换个角度,站在一个每天要骑车跑个十几公里去上班的普通人身上想想,这个速度确实是有点让人着急。
尤其是在那种又宽又直,车也不多的大马路上,眼瞅着旁边的汽车一辆辆“嗖嗖”地超过去,自己的车子却只能慢悠悠地“晃”,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
这种感觉,就好像心里着急赶路,腿脚却被绑上了沙袋一样。
正是因为这种普遍存在的“速度不够用”的感觉,才催生出了一个挺大的灰色市场。
没错,就是“解除限速”。
很多人为了能骑得快一点,就去找修车铺的师傅,把车子里的限速装置给解除了。
这事儿现在挺普遍,师傅们手脚也麻利,可能就是剪断一根线,或者用电脑刷一下程序,你那台原本规规矩矩的电动车,立马就能变成一匹“小野马”,时速上到四五十公里轻轻松松。
骑着是痛快了,可这里头的风险,很多人可能没想透。
这就好比你给一辆普通的家用小轿车,硬是装上了一台跑车的发动机,可车子的刹车、轮胎、车架子还都是原来那套。
电动车的整个设计,从刹车系统到车架的结实程度,再到电池的稳定性,全都是按照最高25公里的速度来匹配的。
你强行让它超速跑,就等于是在玩火,任何一个零件扛不住了,都可能酿成大祸。
这才是藏在“解限速”背后最大的安全隐患,比单纯的超速要可怕得多。
聊到这,就有人提出了一个更大胆、也可能更治本的想法:咱们与其天天跟电动自行车这个25公里的速度限制较劲,为什么不换个思路,把目光投向那个曾经在咱们生活中很重要,后来又在很多城市里消失了的“老朋友”——摩托车呢?
这个想法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大家更多的合法选择,让不同需求的人能走不同的路。
咱们回想一下,二三十年前,为啥那么多大城市要“禁摩”?
那也不是没来由的。
那时候的摩托车,确实毛病不少,噪音大得像拖拉机,屁股后面冒着难闻的黑烟,再加上一些“飞车抢夺”的治安问题,管理起来特别头疼,当时“一刀切”地禁止,可能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但是,时代在进步,咱们不能老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的东西。
今天的摩托车,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样子了。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摩托车,不管是烧油的还是用电的,都高级多了。
环保方面,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对空气的污染大大降低;安全方面,像ABS防抱死刹车系统这种以前在汽车上才有的高级配置,现在很多摩托车上都是标配了,能有效防止紧急刹车时车轮抱死侧滑,安全性大大提高。
更别说,现在市场上还有很多电动轻便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它们又安静又环保,跑起来也够劲,完全是成熟可靠的交通工具。
这么一看,解决问题的路子就清晰了。
咱们可以给市民们提供一个“阶梯式”的出行选择。
如果你只是短距离代步,比如去小区门口买个菜,或者接送孩子上个学,不想费事去考驾照,那好,你就买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25公里,安全合法,足够用了。
但如果你觉得这个速度满足不了你,每天通勤距离很远,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更长的续航,那也没问题,国家也为你准备了更合适的工具,那就是摩托车,包括电摩。
不过,你想获得更快的速度,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你得去驾校好好学习驾驶技术,通过考试,拿到摩托车驾照;你得给你的车子上牌照、买保险。
这样一来,大家对速度的需求,就被引导上了一条有规矩、有保障、合法的路子。
想快,可以,但你得有配得上这份速度的资格和责任心。
这样做,至少能带来两个非常明显的好处。
第一,它能从根子上解决“私自解限速”这个乱象。
当人们有了一个合法、安全、可靠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速度的需求时,谁还愿意去冒着生命危险和被处罚的风险,去搞那些不靠谱的私下改装呢?
第二,它能实实在在地缓解咱们城市的交通拥堵。
咱们都清楚,上下班高峰期,路上堵得水泄不通,很多时候一辆小汽车里就坐着一个人,却占了老大一块地方。
而一辆摩托车的占地面积和穿行效率,可比汽车高多了。
如果能引导一部分开车的市民,在天气好的时候选择骑摩托车出行,那对整个城市的道路资源来说,绝对是一种巨大的解放。
这也不是空想,现在已经有城市在这么做了。
比如河南信阳、辽宁大连这些城市,近一两年已经开始逐步放开对摩托车的限制。
从结果来看,市场反应很热烈,老百姓多了一个选择,而城市的交通秩序也并没有因此变得混乱。
这恰恰说明,只要管理跟得上,摩托车完全可以和汽车、公交车、自行车一样,成为城市交通系统里一个有益的补充,而不是什么可怕的“洪水猛兽”。
说到底,堵不如疏,与其用一个标准把所有人都框住,不如给大家提供更多元、更合理的选择,然后用完善的法规和管理,引导每个人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