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智驾兜底!压力友商,跟或不跟

比亚迪兜底智能驾驶事故

比亚迪一句话,直接把整个智能驾驶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他们说:“一键泊车,出了事我来兜底。”

7月9号,比亚迪搞了个“掀桌子”的大动作:从这天开始,只要是装了“天神之眼”系统的车,如果在自动泊车的时候因为系统出问题或者算法判断错了,导致了事故,用户根本不用报保险,所有费用都由比亚迪全包——修车的钱、第三方的损失、还有人身伤害赔偿,统统不差你一分。而且,明年保费也不会因此涨。

比亚迪智驾兜底!压力友商,跟或不跟-有驾

智能驾驶责任认领

比亚迪这次不是在喊口号,而是直接亮明了底牌:智能驾驶出问题了,我认账。

表面上看,这像是对用户非常负责的表现,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招非常狠的棋。

首先,他们选了一个成本最容易控制的场景——智能泊车。因为这个场景是低速、封闭、结构清晰的,就算出点问题,最多也就是剐蹭一下,平均赔个两三千块钱就解决了。而比亚迪偏偏用“媲美L4”的说法,把泊车这件事抬得非常高,说成是技术的标杆:“脱手、脱眼、脱脑”,意思就是你啥都不用管,车子自己搞定一切。

比亚迪智驾兜底!压力友商,跟或不跟-有驾

智能驾驶兜底挑战

接下来,这份“兜底”其实是在对友商发起一场“灵魂拷问”:

• 你敢不敢承诺兜底?

• 如果敢,你的技术够不够稳?赔付能力够不够强?

如果不敢,你还好意思说你的智能驾驶靠谱?

这就是一种阳谋:用最低风险的场景,去撬动最高的用户信任。所有人都看得明白,但真正能跟上节奏的却不多。

面对这记重拳,竞争对手们并没有正面硬刚,而是各自打起了“边线战术”。

比如,鸿蒙智行推出了“智驾无忧权益”,新车主在前12个月内可以享受“全场景”赔付,但有个5万元的上限,超出部分还得用户自己承担。

比亚迪智驾兜底!压力友商,跟或不跟-有驾

智驾险与免费保障对比

小鹏汽车这次把“兜底”变成了一个需要花钱的选项,比如年费239元的“智驾险”,能覆盖行车和泊车,还加了个挺人性化的条款:如果你的智能驾驶系统退出了,5秒内如果出事故,他们也负责。

这些设计都挺有心思的,保障范围更广,逻辑也更周全,但有个前提——不是默认就有的,你得自己掏钱买。

再看看比亚迪,人家是免费、自动、没有门槛的,虽然目前只覆盖泊车场景,但人家不让你做选择,直接给你用,这种“不用你操心”的态度,反而让人感觉特别靠谱。

那比亚迪为啥敢这么干?底气从哪来?

首先,是规模优势。“天神之眼”系统装车量已经超过了100万辆,每天还能收集超过7200万公里的真实路况数据,算法每周都在更新优化,越用越聪明。

其次,OTA升级的速度也很快。这次同步推出的OTA更新里,新增了三速泊车、窄车位自动收镜、倒车AEB等功能,甚至在晚上80公里时,对突然出现的两轮车也能更好地应对了。

比亚迪智驾兜底!压力友商,跟或不跟-有驾

L3自动驾驶责任划分

这不是一个功能的单独突破,而是整个系统能力的体现。比亚迪敢拍胸脯保证,是因为它已经把智能驾驶练成了“肌肉记忆”,就像开车时不用想就能踩刹车一样自然。

现在整个行业正处在从L2到L3的关键过渡阶段,但责任划分还是个模糊地带。

- 按照现在的法规,L2级别的自动驾驶,所有责任还是得驾驶员自己承担;到了L4,系统才真正负责。

- 而L3是“人机共同驾驶”,恰恰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出问题,也最难分清责任。

北京已经率先立法允许L3上路,武汉、重庆这些地方也在加快步伐跟进。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也明确表示:“应该尽快推动L3的相关法规,明确责任边界。”

比亚迪智驾兜底!压力友商,跟或不跟-有驾

信任疫苗,责任先行

在这场制度还没完全厘清的空档期,比亚迪这一波操作,简直就像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信任疫苗”——先不管法规怎么写,我先来兜个底。

这不是在做善事,这是在下大棋。

这次“泊车兜底”的发布,表面看起来简单,但很可能成为智能驾驶行业的分水岭。它把大家的关注点从“能不能开”,一下子转到了“出了事谁来负责”——这正是消费者最在意、也是行业最难解决的问题。而比亚迪率先亮明态度:“出了问题,我来担。”

其他车企,是时候拿出点真东西了。你可以不跟风,但你得正视这个问题:你的智能驾驶,真的靠谱到你愿意为此赔钱吗?

比亚迪智驾兜底!压力友商,跟或不跟-有驾

信任重建之战

当智能驾驶从“耍酷”走向“担责”,比拼的不只是技术有多牛,而是能不能让用户真正信得过。

有些竞争,赢的不是销量或市场占有率,而是用户心里的那杆秤。而比亚迪,早就悄悄写好了下一章的剧本。

在法规还没跟上的时候,比亚迪用实际行动稳住了用户的信任。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营销,而是一场关于信任重建的“心理博弈”。谁先抓住了人心,谁就能定下新的规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