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这两天真是上了不少热搜,尤其是常州那辆SU7起火事件,一开始大家一看视频,哇,火光冲天,谁能冷静下来?说实话,我当时第一反应也挺冲的——又出事了?但仔细扒了一下信息,情况马上变得复杂。
有人跟我说,车主自己私加了一块锂电池。这消息一出,我脑子里蹦出一个生活场景:就像你给手机硬加第三方电池,非匹配配件,风险摆那儿呢。车子本身设计是一个严密的供应链和研发流程产物,讲白了,厂家的电池包、BMS(电池管理系统)都是精心调校的,就像做一道理工菜,配料比例是关键。而车主私加锂电池,简直是厨师没在场,哪个做饭的能不出问题?这次SU7的火灾,其实就是典型的私自改装踩了雷。
话说回来,车主其实也挺实诚的,直接出来说:是我自己装的东西,车没问题。我觉得车主这份态度挺难得,毕竟泄露这一点换成别的品牌,估计得被各种指责和撇清。这也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舆论场景——不是厂家的锅,却背了锅。
顺便说一句,我刚才翻了下自己的笔记,和几位一线修理工聊过,他们都表示,私加锂电池这种行为确实很危险,电池链一旦断裂或短路,后果你想象不出来。这也是车企极力避免的事情。毕竟电动车安全,不是当年油车改电装电池那么简单。
再说回小米,这波风波,最快的反应就是对于涨价和改款传闻的辟谣。传言说新款SU7涨价0.99万元,还配了什么麒麟电池和可变天窗,这一听就蹊跷。有人朋友直接跟我说:这种升级没那么快就能落地,公司供应链没那么神。说得没错,市面上车企的升级改款不是说改就改,尤其是涉及核心部件电池,这玩意儿不光是技术,前置采购、质量更替、还得考虑渠道库存,不是靠拍脑袋决定。
举个例子,我之前参与过某品牌电池供应链洽谈,简单来说,供应链就像铺路的施工队,材料没到位路断了,车企就是没法出新品。中间有好几环节卡脖子,不管你多有想法,得悠着点。涨价的数字0.99万,咋听咋像营销号自己瞎编的,我个人体感这有点过于具体,反倒让人怀疑真实性是不是故意让人焦虑。
我前面讲供应链卡脖子,是有点大,下线时间和定价逻辑在一个很复杂的矩阵里,变数很多。这东西说白了就像你家装修,水电煤三条线没协调好,房子就不稳,汽车的零件供应链也是这样,尤其是电池这一块,成本和安全压力都大得很。小米这回反应之快,是值得点赞的。官方11月11日迅速发声明,基本堵死谣言口子,信息传递透明很多,比之前一些回避和沉默策略强多了。
聊到这,我不禁又想到一个问题:这个私加锂电池的行为究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案?我认识的几个朋友中,倒是没人敢自己装这个玩意儿,毕竟玩火自焚。但电动车保有量这么高,难免会有各种技痒用户,我在想,这背后反映的用户教育和车企售后支持是不是还没跟上?这点其实小米和很多新进车企都挺头疼,但愿他们能弄清楚,毕竟这事儿比单纯涨价舆论闹得还要复杂。
说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小插曲:昨天和一个卖车的老朋友聊天,他说:你知道吗?电动车涨价试错的成本其实远比燃油车高,保守一点,升半个点都得仔细琢磨,尤其是新品牌,顾客信任是稳不住的。这让我想到,传闻中的0.99万,反而暴露了大家对细节极度敏感的心。涨价真的会让用户即刻掐指一算每公里成本,心算下来差不多每公里多花0.1元,长远下来一年就是个大数目。
顺带扯一嘴,我心里其实还嘀咕,这场风波背后可能还有更深的供应链博弈(没细想,所以不确定),比如某些电池供应商和整车厂之间的价格战,毕竟这年头,半导体都能掐价,电池市场更激烈。小米手里拿着智能硬件的大数据和供应链能力,能不能靠这个智能家居+汽车生态实现供应链柔性调度,可能才是真正未来能让他们活得长远的关键。(这段先按下不表)。
最后一点,我总是在想,小米这些年轻品牌,面对舆论和供应链双重压力,真有能耐一波波扛下去持续做强吗?车主私加电池的事,表面来看是个事故,背后反映的可能是新车主群体跟传统车主思维的碰撞,用户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提升速度跟不上产品迭代和用户热情。但谁又能准确告诉我,下一次真问题还会不会来?或许只有时间和市场能给答案。
说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身边有没有类似动手调改电动车的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更应该作为行业共性课题被认真对待,而非某一个品牌的孤立事件?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