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本田加大投资,冲击电动化市场,未来竞争力提升明显

大伙儿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件车圈里挺有意思的事儿。

说起广汽本田,大家肯定不陌生,以前那可是马路上常见的牌子,像雅阁、飞度这些车,都是一代人的记忆。

可现在这世道变了,满大街跑的都是挂着绿牌的电动车,搞得这些以前风光无限的合资老牌子,日子都有点不好过。

就在大家伙儿都觉得广汽本田在电动车这块儿有点跟不上趟的时候,它突然搞了个大动作,宣布要增资,而且这笔钱的主要用途,竟然是去全资收购一家发动机厂。

广汽本田加大投资,冲击电动化市场,未来竞争力提升明显-有驾

这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犯迷糊了。

现在不都说要搞新能源、淘汰燃油车吗?

怎么广汽本田反倒回头去抱紧发动机的大腿了?

这不是开倒车吗?

难道是看电动车卖不动,准备放弃治疗,继续在燃油车的地盘上守着?

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表面上看是往后退了一步,实际上可能是在为下一步棋做准备。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背后到底是咋回事。

首先,咱们把这事儿的基本情况搞清楚。

根据广汽集团发布的公告,广汽集团和日本本田那边要一起给广汽本田增加投资,总共差不多3.26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得二十多个亿。

这笔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去收购“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剩下那一半的股份。

这笔买卖花了大概11.72亿元人民币,交易一完成,这家发动机厂就彻彻底底成了广汽本田自家的产业了。

问题就出在这儿。

这家公司,名字就叫“发动机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就是生产燃油发动机和相关零件。

在如今这个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花这么多钱去全盘接手一个听起来像是“夕阳产业”的资产,到底图个啥呢?

这感觉就像现在人人都用智能手机了,你却花大价钱去买了一家生产大哥大天线的工厂,让人看着确实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是,如果我们以为广汽本田真的只是想守着燃油车的一亩三分地,那就把这些商界精英想得太简单了。

这次收购,其实是一步深思熟虑的棋,至少能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

你可别被“发动机公司”这个名字给骗了,以为它只会捣鼓汽油。

实际上,这家公司早就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个只会冒黑烟的旧工厂了。

根据资料,人家近些年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拿到了像是扁线电机、永磁同步电机这样的新能源技术专利。

广汽本田加大投资,冲击电动化市场,未来竞争力提升明显-有驾

这些是干嘛用的?

这可是电动车和混动车最关键的动力来源——电驱系统的核心技术啊!

以前,广汽本田是这家发动机厂的大股东之一,但不是唯一股东,东风汽车集团也占了一半。

这就意味着,广汽本田要用这些技术,还得跟兄弟单位商量着来,中间总隔着一层,沟通成本高,反应速度也慢。

现在好了,直接百分之百控股,整个生产体系都成了自家的了。

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最后供应给整车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成本能降下来,其次供应链更稳定,再也不用担心关键零件被别人“卡脖子”。

举个例子,广汽本田不是推出了纯电车型P7嘛,据说电机成本一直不低,现在自家掌握了电机技术和生产线,未来给自家车降低成本,不就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吗?

第二个目的,是稳住眼前的基本盘,重点强化混合动力车型的优势。

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虽然纯电动车喊得山响,但从目前市场来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既能加油又能充电的混合动力车其实是个更实在的选择,它没有里程焦虑,也比纯燃油车省油。

而本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

这次收购,不仅仅是为了未来的纯电动车做准备,更是为了加强现有混动车型的本土化生产能力。

比如大家熟悉的CR-V,它就有插电混动版本,里面的发动机和电驱系统,以前可能需要从不同的地方采购组装,现在可以直接在自家全资控股的工厂里一体化生产了。

这就好比一个饭店的大厨,以前是去菜市场买菜,现在直接把菜园子都买下来了,想用什么菜、想怎么控制成本,不都是自己说了算吗?

这能让广汽本田的混动车在价格和产量上都更有竞争力。

第三个目的,也是最能体现广汽集团决心的一个信号,那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背后,其实是“人才先行”。

就在这次增资收购的大动作之前几个月,广汽本田悄悄完成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管理层变动。

广汽集团从兄弟单位广汽丰田那边,调来了一位名叫高洪祥的“技术大牛”,来担任广汽本田的中方最高负责人。

这位高总的履历可不一般,他之前在广汽丰田发动机公司工作,曾经主导过一个非常厉害的项目,就是把丰田那套著名的TNGA 2.5L混动发动机实现了国产化,并且成功把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到了41%的全球顶尖水平。

现在满大街跑的丰田凯美瑞、汉兰达等热门混动车,它们省油又好开的核心秘密,就有这位高总的一份功劳。

大家看明白这背后的用意了吗?

这根本不是广汽本田一个公司的单打独斗,而是广汽集团在背后下的一盘大棋。

广汽本田加大投资,冲击电动化市场,未来竞争力提升明显-有驾

广汽丰田的混动车卖得有多好?

数据显示,2024年其混动车型销量占比已经超过了60%,这在合资品牌里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成功转型。

而广汽本田呢,恰恰在混动这块儿一直没能形成像丰田那样的规模优势。

现在,广汽集团直接把广汽丰田的成功“操盘手”调到广汽本田来,目的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把广汽丰田在混动领域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广汽本田身上,帮它快速补上这块短板。

这次人事调动,就像是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广汽本田后续承接集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铺平了道路。

当然,我们说了这么多好处和深谋远虑,也必须正视广汽本田眼下面临的残酷现实。

之所以要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正是因为它已经被市场逼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可以说是“背水一战”了。

要说在电动化转型这件事上,广汽本田其实行动得不算晚。

它早早就布局了混动、插电混动、纯电动三种技术路线,产品线也覆盖了轿车、SUV、MPV等各个领域。

今年3月,那个号称投资巨大、技术先进的广汽本田新能源专属工厂也正式投产了,看架势是要大干一场。

可结果呢?

被寄予厚望的首款战略纯电车型P7,从4月上市到10月,七个多月的时间里,总共才卖了大约1600辆,平均每个月也就卖230辆左右。

这个销量,放在今天这个竞争已经白热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里,说句“惨淡”都算是比较客气的了。

咱们再看看它的老对手们,同为日系品牌的丰田和日产,它们推出的纯电车型bZ3X和N7,通过更精准的定价和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把握,都能实现月销几千辆的成绩。

这就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技术上一直很牛的本田,到了电动车时代就不灵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说白了,现在的中国消费者买电动车,已经不单单是买一个代步工具了,他们更看重的是车里的那块大屏幕好不好用,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自动泊车、辅助驾驶这些功能酷不酷炫。

而本田呢,虽然在机械制造、底盘调校这些传统强项上依然很出色,但在智能化创新和理解用户新需求方面,确实是慢了半拍。

它造出来的电动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部质量很好、很耐用的功能机,但在人人追求智能体验的今天,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目光了。

所以,这次增资收购发动机厂,可以看作是广汽本田在困境中的一次重要自救。

它的核心思路很清晰:短期内,先通过整合上游供应链,把成本控制住,稳住利润,给自己争取喘息和调整的时间。

中期来看,利用新掌握的电驱技术和调来的管理人才,先在混合动力市场打一场翻身仗,稳住阵脚,重新建立市场信心。

长期目标,则是希望最终能把这些技术储备和成本优势,转化成纯电动车市场的竞争力。

这一套组合拳能不能打好,关键就看广汽本田能否真正放下过去燃油时代的辉煌包袱,彻底转变观念,用心去研究和满足新时代中国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今天的这步棋,或许真的能成为它绝地反击的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