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莫斯科街头,奇瑞的车还在跑,但气温和氛围都变得冷到骨子里。没有什么隆重的仪式,售后服务点一如既往地排着长队,客户抱怨报废税新政下价格连夜涨了几十万卢布,车企员工只好一边打圆场一边心算自己的利润还有多少。这里没有兄弟情谊,只有“谁的钱更好拿”——这才是俄罗斯车市最近的常态。
许多人还在新闻里赞叹“中国车企在俄罗斯销量爆发”,看那组数据,奇瑞今年1到8月卖了7.5万辆,占了俄罗斯外国品牌排名前三。这个成绩单如果挂在展厅里,的确挺体面。但如果你愿意多看一眼“财务报表”,就知道表面的风光下面,是不断缩水的利润和咬牙硬撑的成本。光是报废税这一刀,Tiggo车型每卖一辆就要在成本里多扣出100多万卢布。政策消息传来时,奇瑞俄罗斯子公司的高管们并没有冲到酒吧庆祝,更多的是在办公室互相甩表格:明年还得再加10%-20%,2030年前还要陆续上涨——这条路,越走越窄。
俄罗斯对外来企业的“欢迎仪式”,本质就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利益分配。经济发展部的官员站在发布会讲台上,语气平和地强调:“中国车企要守我们的规矩,涨税是环保和本土保护的需要。”后排的记者没什么表情,只有懂行的人才会把这句话翻译成普通话:“你们是来做生意的,不是来分蛋糕的。能薅一年是一年。”漂亮话谁不会讲?可在实际操作里,“一视同仁”永远是按自己的标准来执行——欧美车企OTTC认证三个月能下证,中国车企要等一年,还涨价。你问流程,得到的只会是“规定如此,您理解一下”。
进口渠道更像是个多选题,只不过通往“正确答案”的那道门头早已锁死。平行进口?门都没有。哈萨克斯坦的转口路线被海关查断,GPS查得比查毒品还勤快,纯正规进口又早已“加量不加价”。认证费涨价,拖延审批,等于告诉你:你迟早得排着队自己送钱进来。如果有企业还敢“钻空子”,现实会很快让他们明白,俄罗斯的政策调整比他们的市场广告还快。
当然,所有账都不是趴在桌面上算的。中国车企卖车挣的全是卢布,这点钱还要经过“俄罗斯外汇管制”的再切一刀。有企业等了几个月,钱没汇到国内,反被要求“必须买本土零件才能换汇”。这波操作堪称精准“圈养”,想走又走不了,想留又难盈利。央行给出的理由美其名曰“稳定金融,反制西方制裁”,但转头又允许欧美企业用美元结算——双标不用解释,直接用政策落地。
市场上的评价体系同样让人挺无奈。俄罗斯部分媒体逮着中国车问题就是一顿猛锤,质量“不过关”,耐用性“堪忧”,可从不提这些车早拿到了欧盟准入认证,在欧洲畅跑没几个人抱怨。有意思的是,街头老百姓跟着舆论走:有说“Lada才是真正的稳”,但他们不清楚Lada每卖一辆都能拿到10%的购车补贴,均价80-120万卢布的车补贴就能让人喊出“性价比高”,但这钱其实是中国车企高额税费变相支撑来的。你以为买的是本土牌,实际上账上的大头都是“外来户”的贡献。
摆在桌面上的,是一份“外来入市协议”,背后则是利益算计和国家政策细节。中国车企在两年内把份额从9%干到61%,这速度太快,直接把俄罗斯本土品牌逼到墙角。于是,市场“合作”变成了“政策兜底”和“合作附加条款”——不答应额外要求,渠道就给你卡脖子,经销商不下单,供应链直接断。其实这不是交易,是拿市场红利做砝码,让中国车企“自觉低头”。
当然,事情也不能全怪人家,中国车企自己也不争气。内部“内卷”带到国外,一谈联合就有人偷偷加价举报,前脚还说要抱团,后脚就跑去俄方“加钱插队”。俄罗斯看得明明白白,“各自为战”的套路一看就能逐个击破,后来的政策越来越苛刻,吃准了“你们团结不起来,我就多拿一点”。
本土化建厂这事表面上看是出路,其实也是另一个套环。俄罗斯当然欢迎中国车企来“填市场空白”,但要是真把技术、核心环节全扎在本土,最后形成产业依附,他们自己也不会答应。你投入越大,被牵制就越深,回头一算,成本倒是涨了,技术控制权还是在别人手里。谁才是“兄弟”?还是那层窗户纸说破了,大家不过是在算账而已。
回望整个事件,能总结的只有一句:俄罗斯对中国车企没有铁关系,只有铁算计。对于“双标、政策倾斜、舆论贬低、金融控制”这些套路,行业里早已见怪不怪,黑色幽默地说一句,报废税今年涨的速度,比我查案时遇到现场呼叫都积极。大家在利益面前,情分不过是市场竞争的摆设,谁都不会做亏本买卖。
这事看似是一国对外企的新政,细想发现,几乎每个中国企业在海外都会遇到类似套路。通过种种“合规要求”,其实是把市场门槛和利益分配都拦在他的门里。如果你还信“大市场有大红利”“合作有铁情谊”,不如先掏出计算器,想想利润到底能带走多少。海外生意难做不是因为路远人疏,是因为合作变成了规则游戏,而在规则里,谁出的“特殊要求”最多,谁的算盘就最多。
说到底,海外市场永远不是“同甘共苦”,而是“利益优先”。留一分警惕、少一分幻想,才是真正的“生意人底线”。毕竟,谁也不想下次看到新闻头条才发现自己成了“冤大头”。这不是多疑,是务实的行为准则。
那么换个角度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车企真的撤出俄罗斯,彼此的“双标算计”会不会因为失去了“韭菜”而收敛?或是会找到下一个定向“薅羊毛”的对象?这种跨国生意困局,你有什么破解之道吗?还是最后只能在墙边打转,继续擦着窗户纸细算得失?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